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第三方认证与国际标准的关联性

能源检测
2025-10-23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的核心支撑,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能源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测试是评估储能系统性能的关键手段,而第三方认证因客观性与权威性成为行业信任的基石。国际标准作为测试与认证的底层逻辑,二者的关联性不仅决定了认证结果的全球认可度,更推动储能产业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国际标准是储能可靠性测试的底层框架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的核心是“用统一规则评估性能稳定性”,而国际标准正是这一规则的制定者。目前全球主流的储能国际标准主要来自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与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体系,例如IEC 62933系列(储能系统性能与可靠性)、IEC 62619(锂离子电池安全与性能)、IEEE 1547(分布式能源并网)等。这些标准从测试项目、方法到指标均做出明确规定——以IEC 62933-1为例,其要求储能系统需测试循环寿命(如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0%)、温度适应性(-20℃至55℃下的容量输出能力)、过充过放保护功能(过充时系统需在10秒内切断电源)。

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测试方案必须完全依托这些标准框架设计。例如,针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第三方会依据IEC 62619的“加速老化测试”要求,将电池置于45℃环境中进行1C充放电循环,记录每50次循环后的容量变化;针对电网侧储能的功率响应能力,会参考IEEE 1547的“电压/频率 ride-through”要求,测试系统在电网电压跌落至85%额定值时,能否在0.1秒内保持功率输出。若脱离国际标准,第三方测试将失去“通用语言”,不同机构的结果无法对比,也无法被产业认可。

此外,国际标准还规定了测试的“边界条件”——比如IEC 62933-2针对工商业储能系统,要求测试时的负载波动范围需覆盖5%至100%额定功率,这直接决定了第三方认证机构的测试设备配置(如需要可调负载柜能模拟动态负载)。因此,国际标准不是“建议”,而是第三方开展可靠性测试的“必须遵循的蓝图”。

第三方认证是国际标准落地的实践载体

国际标准是“通用要求”,但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差异(户用、工商业、电网侧)会导致标准条款的“具体解读”不同,而第三方认证正是将标准转化为“可操作测试”的关键环节。例如,IEC 62933-3针对户用储能系统,要求“在家庭电网断电时,系统需在0.5秒内切换至离网模式”,第三方认证机构会模拟真实户用场景:连接家庭负载(冰箱、空调、照明),人为切断电网电源,用功率分析仪记录系统的切换时间,同时验证切换过程中负载的电压波动是否控制在±5%以内——这些都是标准中的“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测试”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认证的“独立性”保证了标准落地的客观性。厂商自行测试可能因“利益驱动”调整测试条件(比如降低循环测试的温度以延长寿命),但第三方机构会严格按照标准的“最坏情况”设计测试:比如针对高温环境的储能系统,会依据IEC 60068-2-1的“干热试验”要求,将系统置于55℃环境中连续运行72小时,测试期间每小时记录一次电池温度、PCS效率与EMS控制逻辑的稳定性。这种“不偏不倚”的测试,正是国际标准“公平性”的体现。

例如,某工商业储能厂商宣称其系统“可在-30℃环境下正常工作”,第三方认证机构会依据IEC 62933-1的“低温启动测试”要求,将系统置于-30℃环境中静置24小时,然后尝试启动并带50%负载运行,若系统无法启动或启动后容量输出低于额定值的70%,则判定不符合标准——这一过程就是国际标准从“文字”到“实践”的落地。

国际标准的更新驱动第三方认证能力迭代

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商业化)会推动国际标准不断更新,而第三方认证机构必须“同步迭代”才能保持认证的有效性。例如,IEC 62619-2022版(锂离子电池)相比2017版,增加了“热扩散测试”要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需验证相邻电池是否在1小时内不发生连锁反应。为满足这一标准,第三方认证机构需更新测试设备——引入“热失控传播试验箱”,能模拟电池模组的堆叠方式,同时配备热电偶阵列实时监测每个电池的温度变化。

标准的更新还要求第三方认证机构提升“技术解读能力”。例如,IEEE 1547-2018版(电网连接)增加了“虚拟同步机(VSG)功能”的测试要求,针对储能系统的“电网支撑能力”,需要测试系统的频率响应斜率(droop characteristic)与电压调节能力。第三方认证机构需组织工程师学习VSG的控制逻辑,购买能模拟电网频率波动的测试设备(如程控电源),才能开展符合新版标准的测试。

以某第三方认证机构为例,2022年IEC 62933-4(兆瓦级储能系统)发布后,其立即更新了测试流程:增加“系统级故障穿越测试”——模拟储能系统中的某节电池故障,测试BMS是否能快速隔离故障电池,同时PCS是否能保持剩余电池的功率输出。若机构未跟进标准更新,其认证的兆瓦级储能系统将无法满足电网侧的最新要求,失去市场信任。

第三方认证结果的全球互认依赖国际标准的一致性

储能产业是全球化产业,厂商的产品需进入多个市场(欧洲、北美、亚太),而第三方认证结果的“全球互认”核心在于“依据的国际标准一致”。例如,IEC标准被欧盟(CE认证)、澳大利亚(SAA认证)、东南亚(东盟认证)采纳为国家标准,因此第三方机构依据IEC 62933做的测试结果,可直接用于这些地区的市场准入。

以中国储能厂商为例,若通过TÜV南德的“IEC 62933全项认证”,其产品可进入欧盟市场(CE标志)、澳大利亚市场(SAA标志)、印度市场(BIS标志)——因为这些地区的储能法规均引用IEC标准。反之,若厂商仅依据某国的“本土标准”测试,其结果无法被其他市场认可,需重新进行第三方认证,增加时间与成本(比如北美市场要求UL 9540标准,而UL 9540是基于IEC 62933与IEEE 1547的整合,因此依据IEC标准的第三方认证可快速转换为UL认证)。

此外,国际标准的“协调机制”(如IEC与IEEE的标准互认协议)进一步强化了第三方认证的全球有效性。例如,IEEE 1547与IEC 62933在“电网连接性能”上的要求一致,因此第三方机构依据其中一个标准做的测试,可被另一个标准的认证接受。这种“标准一致性”让第三方认证成为储能产品“全球通行证”的核心载体。

国际标准中的“性能-可靠性”关联要求需第三方认证强化验证

储能系统的“可靠性”不是“独立指标”,而是“性能持续保持的能力”,国际标准早已将二者关联——比如IEC 62933-1明确要求“储能系统的容量保持率与循环寿命需同步满足”,而第三方认证正是强化这一关联的关键。例如,针对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第三方会进行“循环寿命+性能退化”联合测试:在1000次循环后,不仅要验证容量保持率≥80%(性能要求),还要测试电池的内阻增长是否≤50%(可靠性要求),因为内阻过大可能导致电池发热、甚至热失控——这些都是标准中“性能与可靠性联动”的要求。

再比如,针对电网侧储能的“功率响应可靠性”,IEC 62933-2要求“系统在连续运行1000小时后,功率响应时间需保持在0.1秒以内”,第三方认证会进行“长期运行+动态测试”:让系统连续运行1000小时(模拟电网侧的全年运行),每200小时测试一次功率响应时间,同时记录系统的温度变化、电池的SOC( State of Charge)波动——若运行后期功率响应时间延长至0.2秒,即使性能指标(容量)未下降,也判定系统不符合标准,因为“可靠性下降导致性能无法持续”。

这种“关联验证”是国际标准的核心要求,也是第三方认证区别于“单一性能测试”的关键。厂商可能仅测试“新电池的性能”,但第三方会测试“全寿命周期内的性能可靠性”,这正是国际标准对储能系统“长期价值”的要求。

不同国际标准的协同性需第三方认证整合落地

储能系统是“多部件协同”的复杂系统(电池、BMS、PCS、EMS),对应的国际标准分属不同领域(电池标准IEC 62619、PCS标准IEC 62116、EMS标准IEC 62840),而第三方认证需整合这些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级可靠性测试”——这是国际标准“协同性”的体现,也是储能系统可靠性的核心。

例如,针对“电池-BMS-PCS”的协同可靠性,第三方会依据IEC 62619(电池)、IEC 62116(PCS)与IEC 62840(EMS)的整合要求,测试“电池过充时的系统响应”:当BMS检测到电池电压达到4.35V(过充阈值),需向PCS发送“停止充电”指令,PCS需在0.05秒内切断充电回路,同时EMS需记录过充事件并向监控平台报警。第三方会用“硬件在环(HIL)”测试系统模拟这一过程:输入电池过充信号,用示波器记录BMS的指令发送时间、PCS的响应时间,用数据 logger记录EMS的报警日志——若任何一个环节的响应超时,系统将不符合标准,因为“部件协同失效”会导致可靠性事故。

再比如,针对“储能系统与电网的协同可靠性”,第三方会整合IEC 62933(系统性能)与IEEE 1547(电网连接)的要求,测试“电网频率波动时的系统响应”:当电网频率从50Hz上升至51Hz(超频),EMS需向PCS发送“减少功率输出”指令,PCS需在0.1秒内将功率从100%降至50%,同时BMS需调整电池的充电电流——这些都是不同标准的“协同要求”,需第三方认证用系统级测试验证。若仅测试单一部件(如PCS),无法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为“部件合格不代表系统合格”。

有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