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中电池隔膜性能第三方检测标准

能源检测
2025-10-27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储能系统安全的核心是电池,而电池隔膜作为分隔正负极、允许离子通过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短路风险与热稳定性。第三方检测需依据严谨标准评估隔膜的物理、热、机械与电化学性能,确保结果客观可靠,支撑储能系统安全设计。

基础物理性能检测标准

基础物理性能含厚度、面密度与外观,依GB/T 36363-2018《锂离子电池用聚烯烃隔膜》:厚度用0.1μm精度测厚仪多点测量,偏差≤±5%;面密度通过100mm×100mm标准试样称量计算,偏差≤±3%;外观需无≥10μm的针孔、裂纹或杂质。润湿性能依JB/T 13182-2017,隔膜浸入电解液后完全润湿时间≤30秒,确保离子传导顺畅。

热收缩与热稳定性标准

热收缩率是高温尺寸稳定性的关键,依GB/T 12027-2004《塑料 薄膜和薄片 加热时尺寸变化率的测定》:聚烯烃隔膜在120℃烘箱加热30分钟,纵向收缩≤5%、横向≤3%;陶瓷涂层隔膜需≤2%(纵)、1%(横)。热稳定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GB/T 19466.1-2004)检测,聚烯烃隔膜熔点≥135℃,耐高温隔膜分解温度≥200℃,防止升温时收缩导致正负极接触短路。

机械强度检测标准

机械强度含穿刺强度与拉伸性能:穿刺强度依GB/T 21302-2007《塑料 薄膜和薄片 穿刺性能的测定》,用1.0mm钢针(针尖45°)以100mm/min速度穿刺,聚烯烃隔膜≥0.3N、陶瓷涂层≥0.5N,抵御锂枝晶或极片毛刺穿刺;拉伸性能依GB/T 1040.3-2006《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纵向拉伸强度≥15MPa、断裂伸长率≥100%,横向≥10MPa、≥50%,确保装配时不破裂。

孔隙率与透气性能标准

孔隙率依GB/T 36363-2018用浸渍法检测,要求40%-60%,影响离子传导效率;透气率(空气透过率)依GB/T 21650.1-2008《塑料 薄膜和薄片 透气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差压法》,用差压式透气仪测,要求100-300cm³/(m²·s),平衡气体扩散与电解液保留。孔隙分布通过压汞法(ASTM D4404-2010)分析,90%孔隙直径需在0.05-0.5μm,避免局部离子浓度不均引发锂枝晶。

电化学稳定性标准

电化学稳定性指隔膜在电池电压范围内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依GB/T 36363-2018测击穿电压≥150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ASTM G5-14)扫描0-5V(相对于Li+/Li),无明显氧化电流峰(≤10μA/cm²),防止隔膜分解产生气体或消耗电解液,影响电池循环与安全。

电解液兼容性标准

兼容性检测依GB/T 36363-2018,隔膜浸入电解液72小时(25℃),厚度变化≤5%、面密度变化≤3%;离子电导率(GB/T 36363-2018)≥1×10⁻³S/cm,确保离子传导能力;电解液吸收量依JB/T 13182-2017≥1.5g/g,保证隔膜充分浸润电极,避免内阻升高。

抗短路与针刺测试标准

抗短路性能依UL 1642-2017《锂电池安全标准》,过充测试(1C充至5V)无短路、热失控;针刺测试依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用3mm钢针穿刺电池,无起火、爆炸,温度升高≤50℃。动态抗穿刺依IEC 62660-2-2010《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 第2部分:性能测试》,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无锂枝晶刺穿隔膜,模拟实际使用中防止短路的能力。

有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