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中过温保护性能第三方检测验证方法

能源检测
2025-10-27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储能系统过温保护是防范电池热失控、规避火灾等安全风险的核心屏障,其性能可靠性直接决定储能项目的安全底线。第三方检测作为独立、客观的验证环节,需通过标准化方法全面评估过温保护的准确性、响应速度及极端场景适应性,确保系统符合国家/国际标准要求。本文聚焦过温保护性能的第三方检测验证方法,从准备工作到具体测试环节展开详细说明。

检测前的标准与样本准备

第三方检测需先明确适用标准,国内常用GB/T 36276《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 34131《储能电池系统安全要求》,国际标准参考IEC 62619《工业应用二次电池安全要求》,这些标准对过温保护的测试条件、判定准则有明确规定。

样本需选取量产机型或典型配置(至少3台,满足统计显著性),预处理需符合标准要求:锂离子电池系统需充满电至100%或半荷电状态,确保测试时处于工作状态。样本标识需完整(型号、批次、额定参数、保护温度阈值),制造商需提供技术规格书明确动作条件(如切断充电/放电回路)。

若样本为定制机型,需额外确认制造商的企业标准(需高于国标),确保检测依据的一致性。

测试环境与设备的校准要求

测试环境需用可控温度箱(覆盖保护温度+20℃,如保护温度60℃,箱温需达80℃),温度控制精度≤±1℃、波动≤±0.5℃。数据采集设备包括多路温度传感器(PT100,精度≤±0.5℃)、电压电流采集仪(精度≤±0.5%FS)、示波器(捕捉快速电信号)。

温度传感器需贴附在关键部位:电池模组中心表面、BMS温度探头位置、散热出风口,确保采集核心部件真实温度。所有设备需经计量校准(证书在有效期内),如温度箱用标准铂电阻校准,采集仪用溯源至国家计量院的标准源校准。

设备安装需避免干扰:温度传感器导线需远离电源线路,防止电磁干扰影响温度读数;电压电流采集仪需采用差分输入,减少共模噪声。

静态恒定高温下的保护性能验证

静态测试评估恒定温度下的动作准确性:样本放入温度箱,从25℃以1℃/min升温至保护温度(如60℃),稳定后保持30分钟,记录动作时间与电参数变化。

判定标准:保护需在10秒内触发,切断回路后电压电流降至0A或额定值10%以下,无误会、拒动。例如,60℃稳定后,BMS5秒内切断放电回路,电流从50A降至0A,符合要求。

重复测试3次,若某一次动作时间超10秒,需排查原因:温度传感器位置偏差或BMS算法问题。

动态温升场景下的响应特性测试

动态测试模拟实际运行(如充电、放电)的温升过程:样本置于25℃箱内,用额定电流(如0.5C)充电,让电池温度以0.5℃/min速率上升,记录温度与电参数。

关键指标是“响应时间”:从温度达阈值到动作的时间,需≤3秒(避免温度超危险值)。例如,温升速率1℃/min时,温度从55℃升至60℃耗时10分钟,BMS3秒内动作,确保温度未超70℃。

需模拟不同温升速率(0.3℃/min、1℃/min),验证BMS在快速升温时的适应性。

临界温度点的边界性能验证

临界测试验证阈值准确性:设定T(保护温度)、T-1℃、T+1℃三个点,分别恒定测试。例如,T=60℃时,59℃不动作、60℃动作、61℃3秒内动作,说明阈值准确。

若T-1℃时动作,说明阈值偏低(易误动);T+1℃时未动作,说明阈值偏高(有安全隐患),需制造商调整BMS或传感器校准值。

测试需用高精度温度箱(波动≤±0.5℃),避免温度误差影响结果。

多循环下的保护动作可靠性测试

可靠性测试评估耐用性:重复静态/动态测试10次,每次后恢复样本至初始状态(放电至50%、25℃),记录动作时间与温度点。

判定标准:10次测试动作温度偏差≤±1℃、时间偏差≤2秒,无拒动/误动。例如,第一次5秒、第十次6秒,均符合要求;若第十次超10秒,说明继电器或控制电路疲劳失效。

还需测继电器触点电阻(≤10mΩ),确保切断回路的可靠性。

保护后的系统恢复性能评估

恢复测试验证保护后的运行能力:静态测试触发后,降温至25℃保持1小时,观察恢复方式(自动/手动)。恢复后用额定电流充放电,记录时间、容量、电压曲线。

例如,恢复前充电2小时、放电容量98%,恢复后仍一致,说明性能良好。若设计为自动恢复,需验证恢复条件(如温度降至T-5℃),避免提前/延迟恢复。

部分系统为“一次性保护”(需手动复位),需确认复位流程的安全性(如密码验证)。

异常散热失效场景的模拟验证

散热失效模拟(风扇断电、通风口堵塞):断开风扇电源后,用额定电流充电,记录温升速率与动作情况。关键指标:动作需在温度超危险值(如70℃)前触发。

例如,散热失效时温升1.5℃/min,23分钟达60℃,BMS3秒内动作,温度未超70℃,符合要求。若超70℃才动作,需优化传感器位置(靠近电池核心)或提高采样频率(从1Hz到5Hz)。

测试需监测电池内部温度(若有内置传感器),确保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的偏差≤5℃。

数据采集与有效性分析要点

第三方检测需采集全流程数据:温度曲线(关键部位)、电压电流曲线、动作时间戳、校准记录。数据需连续(采样率1Hz),无中断。

分析要点:1)动作时间统计(平均、最大、最小值);

2)温度偏差(实际温度与阈值差≤±1℃);

3)电参数变化(动作后1秒内电压电流降至安全范围)。

例如,3次静态测试动作时间5s、4s、6s(平均5s),温度偏差+0.5℃、0℃、+1℃,均符合要求,数据有效。

报告需附原始数据曲线(如温度-时间曲线、电流-时间曲线),确保可追溯性。

有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