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低温环境下第三方检测性能评估标准

能源检测
2025-10-27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低温环境是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挑战,会引发电池容量衰减、BMS功能失效、热管理效率下降等问题,直接威胁系统可靠性。第三方检测作为客观评估储能系统低温安全性的关键手段,其性能评估标准需覆盖电池本体、功能系统及环境适应性等多维度,是保障储能系统在低温场景下安全应用的核心依据。

低温环境对储能系统的核心安全隐患

低温会导致电池内部电解液粘度增加,离子迁移速率下降,造成容量衰减与内阻激增。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在-20℃下的容量保持率仅为常温的60%~70%,充放电过程中内阻增大引发的焦耳热积累,可能导致电池内部温度不均,增加热失控风险。

BMS(电池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在低温下易出现精度偏差,如温度传感器在-30℃下误差可能超过2℃,导致过充、过放保护功能延迟或失效。若BMS无法及时切断异常回路,电池可能因过度充电产生锂枝晶,刺穿隔膜引发内部短路。

热管理系统在低温下的加热效率直接影响电池工作温度。若加热元件功率不足或分布不均,电池包内各单体温度差可能超过10℃,引发电池一致性恶化,长期循环后可能出现个别电池过充过放,最终诱发整包安全事故。

此外,低温还会降低储能变流器(PCS)的电气性能,如绝缘电阻下降、功率输出精度降低,增加电气短路或设备损坏的风险。

储能系统低温安全第三方检测的核心维度

第三方检测需围绕“电池本体安全”“功能系统安全”“环境适应性安全”三大维度展开。电池本体安全聚焦单体、模组及Pack的低温充放电稳定性与热失控防范;功能系统安全覆盖BMS、PCS、热管理的低温功能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安全则评估系统在长期低温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

其中,电池本体安全是基础,需验证低温下电池无漏液、起火、爆炸等现象;功能系统安全是核心,确保各子系统的保护功能在低温下有效触发;环境适应性安全是延伸,评估系统在低温循环中的性能衰减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需结合国家标准(如GB/T系列)、行业标准(如NB/T系列)及国际标准(如IEC 62619),确保评估结果的通用性与权威性。

例如,IEC 62619《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要求》明确要求,储能系统需通过-20℃下的低温充放电试验,验证电池的安全性能;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则规定了电池单体在低温下的过充、过放试验条件。

电池单体低温安全测试的关键标准

电池单体低温安全测试主要依据GB/T 31485-2015与GB/T 31486-2015。其中,低温充放电试验要求单体在-20℃环境下静置24h,以0.2C电流恒流充电至额定电压,再以0.5C电流放电至截止电压,试验过程中需监测电池的温度、电压及外观变化,无漏液、鼓包、起火为合格。

低温过充试验是评估单体安全的重要项目:在-10℃下,以1C电流过充至120%额定容量,观察电池是否出现压力突变、温度骤升或泄漏。若电池内部压力超过1.5MPa(参考GB/T 31486-2015),则判定为不符合安全要求。

低温循环寿命测试需模拟电池在低温下的长期使用:将单体置于-10℃环境,进行500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需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0%(依据IEC 62620《固定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性能要求》)。容量衰减过快的电池易出现内部结构损坏,增加短路风险。

此外,低温针刺试验(针对高能量密度电池)要求在-20℃下用直径3mm的钢针以10mm/s的速度刺穿单体,观察是否起火或爆炸。该试验用于验证电池在低温下的机械滥用安全性,是高端储能项目的常见检测项。

电池模组与Pack低温安全的评估要点

电池模组的低温安全评估侧重“一致性”与“连接可靠性”。依据GB/T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模组在-10℃下以0.5C放电时,单体间电压差需≤50mV,温度差需≤3℃;若电压差超过100mV,可能导致个别电池过放电,引发模组内部不平衡。

电池Pack的低温安全需测试“防护性能”与“系统稳定性”。例如,Pack在-40℃下进行IP67防水试验(参考GB/T 4208-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试验后内部无进水、短路为合格;Pack的低温振动试验(依据GB/T 2423.10-2019《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振动(正弦)》)要求在-20℃下以5Hz~500Hz、0.5g的加速度振动2h,连接端子无松动、绝缘电阻无下降为合格。

Pack的低温充放电安全试验需模拟实际运行场景:将Pack置于-20℃环境静置24h,以0.3C电流充电至满电,再以0.5C放电至截止电压,试验过程中Pack的最高温度需≤45℃,无热失控、烟雾为合格(参考NB/T 33002-201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

此外,模组的低温冲击试验(从-40℃到85℃循环5次)用于验证电池材料的耐温变性能,防止低温下电池外壳开裂、密封失效。

BMS低温功能安全性的验证标准

BMS的低温功能安全需验证“监测精度”“保护响应”与“通信可靠性”三大指标。依据GB/T 28046-2011《道路车辆 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BMS在-25℃下的电压监测误差需≤±0.5%,温度监测误差需≤±1℃;若误差超过允许范围,可能导致BMS误判电池状态,无法触发保护功能。

保护响应时间是BMS安全性能的核心指标:在-20℃下,当电池单体电压超过4.3V(过充)或低于2.5V(过放)时,BMS需在100ms内切断充放电回路(参考GB/T 32960-2016《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若响应时间超过200ms,电池可能已发生不可逆损坏。

通信可靠性测试要求BMS在-30℃下通过CAN总线与PCS、监控系统通信,通信速率需保持在500kbps,丢包率≤0.1%(依据ISO 11898-1《道路车辆 控制器局域网(CAN) 第1部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信号层》);通信中断可能导致系统无法远程监控,增加故障排查难度。

此外,BMS的低温启动性能试验要求在-30℃下,BMS通电后能在10s内完成自检并进入工作状态,无死机、重启现象。

储能变流器(PCS)低温性能的安全要求

PCS的低温安全需覆盖“启动性能”“输出性能”与“保护功能”。依据NB/T 33001-2018《并网型光伏逆变器技术要求》,PCS在-20℃下需能正常启动,启动时间≤30s;若启动失败,可能导致储能系统无法并网,影响电力供应。

输出性能测试要求PCS在-10℃下以0.5C电流输出时,有功功率误差≤±2%,功率因数≥0.95(滞后/超前);若功率误差超过5%,可能导致电网功率不平衡,触发电网保护。

低温绝缘性能是PCS安全的重要保障:依据GB/T 19826-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及安全要求》,PCS在-40℃下的输入输出端对地绝缘电阻需≥2MΩ;若绝缘电阻低于1MΩ,可能引发触电或设备短路事故。

PCS的低温过载保护功能需符合GB/T 14598.14-201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14部分:电气继电器的触点性能》:在-20℃下,当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值120%时,PCS需在2s内切断输出;过载保护失效可能导致IGBT等功率器件过热烧毁。

热管理系统低温安全的检测指标

热管理系统的低温安全需评估“加热效率”“均匀性”与“可靠性”。依据GB/T 38031-2020,热管理系统在-20℃下需将电池包温度从-20℃加热至10℃,时间≤60min;加热速率≤0.5℃/min时,可能导致电池在低温下长时间无法达到工作温度,影响充放电性能。

加热均匀性要求电池包内各监测点温度差≤5℃(参考IEC 62619-2017);若温度差超过10℃,可能导致电池包内部分电池处于过低温状态,加剧容量衰减与内阻增大。

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测试需模拟长期使用场景:加热元件在-20℃下连续加热1000h后,功率衰减≤10%(依据GB/T 2423.3-2016《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若功率衰减超过20%,可能导致加热能力不足,无法维持电池温度。

热管理的故障保护功能需验证:当加热元件短路时,热管理控制器需在50ms内切断加热电源(参考GB/T 34590-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故障保护失效可能导致加热元件过热,引发电池包火灾。

第三方检测的流程合规性与结果判定

第三方检测需遵循“样品代表性”原则:按制造商规格抽取样品,如电池单体抽取3个(覆盖不同批次)、模组抽取2个、Pack抽取1个,确保样品能反映批量产品的性能。

环境预处理是测试准确性的关键:将样品置于低温箱内静置24h,确保样品温度与试验温度一致(温度偏差≤±1℃);若预处理时间不足,样品内部温度未达到试验条件,可能导致测试数据偏差。

功能测试需按标准流程执行:例如,电池单体低温充放电试验需记录充电时间、放电容量、最高温度等数据;BMS保护功能测试需记录响应时间、触发条件等数据;所有测试过程需全程录像,保留原始数据。

结果判定需依据标准条款:例如,电池单体低温充放电试验无漏液、起火为“合格”;BMS保护响应时间≤100ms为“合格”;热管理加热时间≤60min为“合格”。检测机构需出具包含“测试项目、试验条件、测试数据、结论”的详细报告,报告需加盖CNAS或CMA认证章,确保结果的权威性与可追溯性。

若测试结果不符合标准,检测机构需提出整改建议,如电池单体容量保持率不足需优化电解液配方,BMS响应时间过长需调整算法;制造商需根据建议改进后,重新提交样品进行复检。

有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