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检测

了解最新屈服强度测试行业动态

屈服强度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钢结构螺栓屈服强度测试的预紧力与屈服点对应关系

金属检测
2025-10-09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钢结构螺栓是钢结构连接的核心受力部件,其屈服强度直接决定结构的抗滑移、抗疲劳性能。在屈服强度测试中,预紧力与屈服点的对应关系是评估螺栓性能的“核心纽带”——它不仅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更决定了螺栓在实际工程中的预紧力设计上限。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力学关联、测试影响因素等维度,系统解析二者的对应关系及实践应用要点,为螺栓性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预紧力与屈服点的基本定义

预紧力是螺栓在拧紧过程中,螺栓杆部因弹性变形产生的轴向拉力。它的核心作用是使被连接件紧密贴合,形成“弹性约束”,防止受载后出现相对滑移或间隙。例如,钢结构中的高强度螺栓通过预紧力使钢板紧密接触,依靠摩擦力传递剪力。

屈服点则是螺栓材料的固有力学属性,指材料在单向拉伸过程中,当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即使应力不再增加,应变仍持续增大的起始点(对于无明显屈服点的材料,通常用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σp0.2替代)。它反映了材料从弹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点,是螺栓“弹性承载能力”的上限。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预紧力是螺栓的“工作状态参数”,由拧紧工艺决定;屈服点是材料的“固有属性”,由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决定。但二者又紧密关联——预紧力的设计必须以屈服点为上限,否则螺栓会因塑性变形失去预紧功能。

预紧力对屈服点测试的影响机制

在屈服强度测试中,预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螺栓杆部的应力分布均匀性。若预紧力不足,螺栓与测试夹具(如拉伸试验机的夹头)之间会存在微小间隙,加载时应力会集中在螺栓头部与杆部的过渡圆角处或螺纹牙根部,导致“假屈服”现象——此时的应变是由间隙消除引起,而非材料本身的塑性变形,测得的“屈服点”会远低于实际值。

若预紧力过大(超过螺栓的弹性极限),螺栓在测试前已发生塑性变形——此时螺栓杆部的应力已接近或超过屈服点,测试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会直接进入塑性阶段,导致测得的“屈服点”偏高,无法反映材料的真实性能。例如,某8.8级螺栓(σs≥640MPa)若预紧力超过60kN(对应应力约600MPa),则测试前已接近弹性极限,测试结果会比实际值高10%~15%。

此外,预紧力的施加方式也会影响测试结果:采用扭矩法拧紧时,预紧力的离散性较大(±15%),易导致屈服点测试结果波动;而采用扭矩-转角法或扭剪型螺栓的“剪断梅花头”法,预紧力的离散性可控制在±5%以内,测试结果更稳定。

屈服点对预紧力设计的反向约束

屈服点是预紧力设计的“刚性上限”——根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螺栓的预紧力P应满足:P≤0.6~0.8σs·Ae(Ae为螺栓的有效截面积)。这一规定的核心逻辑是:预紧力必须保持在螺栓的弹性变形范围内,否则螺栓会因塑性变形无法维持稳定预紧力。

例如,某10.9级M20螺栓(σs≥900MPa,Ae=245mm²),其屈服点对应的拉力为900×245=220500N(约221kN)。根据标准,预紧力应控制在133kN~177kN之间(0.6~0.8倍屈服拉力)。若预紧力超过177kN,螺栓会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拧紧后预紧力会逐渐松弛;若低于133kN,则无法保证被连接件的紧密贴合。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承受冲击或交变载荷的螺栓,预紧力设计上限应适当降低(如取0.5~0.6倍屈服拉力),以避免螺栓因疲劳失效——例如,风电塔筒的连接螺栓,预紧力通常取屈服拉力的55%~65%。

测试中预紧力与屈服点的校准方法

为确保二者对应关系的准确性,测试中需通过“应力-应变同步监测”校准:

1、应变片法:在螺栓杆部粘贴轴向应变片,实时监测弹性应变。当应变读数突然增大(应力不变但应变持续增加)时,对应的预紧力即为屈服点拉力。这种方法准确性高(误差≤2%),但需对螺栓表面打磨、粘贴应变片,适用于高精度测试。

2、载荷-位移曲线法:通过拉伸试验机记录载荷(预紧力)与位移(螺栓伸长量)曲线。当曲线出现“拐点”(载荷增量不变,位移增量显著增大)时,对应的载荷即为屈服点拉力。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批量测试,但需排除夹具间隙、螺栓弯曲等干扰。

3、扭矩-转角法:先拧至“贴合扭矩”(消除间隙),再记录拧紧角度与预紧力的关系。当角度增加而预紧力不再线性增加时,对应的预紧力即为屈服点拉力。这种方法常用于现场测试(如钢结构安装),但需预先建立扭矩-预紧力曲线。

环境与工艺因素的干扰及控制

环境温度会降低屈服点——例如,Q355钢在100℃时屈服点约下降10%,200℃时下降20%。若测试温度高于20℃,螺栓屈服点降低,即使预紧力不变,实际应力也可能超屈服点,导致测试结果偏高。控制方法是在标准温度(20±5℃)下测试,或对测试结果进行温度修正。

螺纹润滑会增大预紧力——润滑良好的螺纹(如涂润滑脂)可减少摩擦力,相同扭矩下预紧力增加15%~20%。例如,未润滑的M20螺栓(10.9级),400N·m扭矩对应预紧力约80kN;涂润滑脂后增至95kN,可能超过屈服点拉力(约90kN)。控制方法是测试前统一螺纹润滑状态(如未润滑或涂指定润滑脂)。

热处理不均匀会导致屈服点波动——淬火不足的螺栓,杆部屈服点可能比头部低10%~15%,测试时杆部先屈服,结果偏低。控制方法是选择热处理均匀的螺栓(如通过硬度测试验证),或对螺栓进行“均匀化处理”(如回火至稳定硬度)。

不同螺栓类型的对应关系差异

高强度螺栓(8.8、10.9、12.9级)与普通螺栓(4.8、5.6级)的对应关系差异显著:

1、高强度螺栓:屈服点高(10.9级σs≥900MPa),预紧力上限高(0.7~0.8倍屈服拉力)。例如,M20的12.9级螺栓(σs≥1080MPa),屈服拉力为1080×245=264600N(约265kN),预紧力可至186~212kN。

2、普通螺栓:屈服点低(4.8级σs≥320MPa),预紧力上限低(0.5~0.6倍屈服拉力)。例如,M20的4.8级螺栓,屈服拉力为320×245=78400N(约78kN),预紧力应控制在39~47kN。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GB/T 3632)是特殊类型——通过剪断尾部梅花头控制预紧力,其预紧力与屈服点的对应关系由工艺保证(梅花头剪断扭矩与屈服点严格匹配)。例如,M20的10.9级扭剪螺栓,剪断时预紧力约170kN,正好是屈服拉力的77%(170/221≈0.77),符合标准要求。

实践中的常见误区及规避

误区一:混淆“预紧力”与“工作载荷”。工作载荷是螺栓受载后的总拉力(预紧力+工作载荷),若误将工作载荷作为预紧力,会导致屈服点测试结果偏低——例如,预紧力60kN、工作载荷20kN,总拉力80kN,若误测80kN,结果会低25%。规避方法是明确测试对象为“无外载的预紧力”。

误区二:忽略预紧力松弛。螺栓长期使用中,因材料蠕变或被连接件压缩,预紧力会下降10%~15%。若测试时未考虑,初始预紧力在屈服点以下,但后期可能因预紧力不足失效。规避策略是测试前对螺栓进行“时效处理”(150℃保温2小时),消除内应力。

误区三:过度依赖经验扭矩。许多现场用“经验扭矩”(如M20螺栓用400N·m),但未考虑材质、润滑等因素,导致预紧力波动±20%以上。规避方法是通过“扭矩-预紧力试验”建立扭矩系数(k值),再用公式T=k·P·d计算准确扭矩(T为扭矩,P为预紧力,d为螺栓直径)。

标签: 屈服强度测试

有屈服强度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