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第三方检测国家标准GB/T 36276最新版实施指南

能源检测
2025-10-31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GB/T 36276《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及测试方法》作为我国储能领域安全性测试的核心国家标准,其最新版(2023版)针对电化学储能等新型技术的高风险特性,补充了热扩散控制、外部短路保护等关键要求,细化了测试流程与判定逻辑。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需准确理解条款更新、掌握测试要点,才能为储能系统的安全合规提供可靠支撑。本文结合标准内容与检测实践,梳理最新版GB/T 36276的实施要点,助力第三方机构高效开展检测工作。

明确标准最新适用范围与对象

GB/T 36276-2023将适用范围从“铅酸蓄电池储能系统”扩展至“以锂离子、液流、钠电池等电化学介质为核心的固定式储能系统”,涵盖电池组、BMS、PCS、热管理系统等完整单元。第三方检测在接收样品前,需首先核对送样产品是否符合“固定式储能系统”定义——即非移动、包含核心控制单元的完整系统。例如,某客户送测的“锂离子电池模块(无BMS)”不属于标准适用对象,需要求补充完整系统;若送样为车载电池包,则应引导采用GB 38031等车载标准。

此外,标准明确排除了“便携式储能电源”与“移动储能系统”,第三方检测需注意区分:若送样为户外便携式电源,应告知客户适用GB/T 38055等标准,避免超范围检测。准确识别适用范围是检测合规的前提,避免因对象不符导致结果无效。

掌握电化学储能新增核心安全要求

最新版标准针对电化学储能的“热失控连锁反应”风险,新增“热扩散控制”条款(5.3.4条):要求单个电池热失控后,相邻电池热扩散时间≥30分钟,系统60分钟内无爆炸起火。第三方检测需按附录C方法测试:加热模块中心电池至热失控,记录相邻电池温度变化——若相邻电池30分钟内达热失控阈值(如锂离子电池150℃),或系统60分钟内爆炸,则判定不符合。

另一项核心更新是“外部短路保护”(5.2.2条):要求外部短路(电阻≤0.1Ω)时,BMS需20ms内切断电路,电池组温度≤85℃。检测时需用专用短路测试台模拟大电流短路,用示波器记录切断时间,热成像仪监测温度——若切断时间超20ms或温度超标,则不符合。

此外,“过充电保护”(5.2.1条)调整了阈值:锂离子电池过充电压≤1.1倍额定电压,液流电池≤1.05倍。第三方检测需根据储能介质类型调整参数,避免因参数错误导致误判。

落实检测设备的计量与校准要求

标准对检测设备的精度、量程提出严格要求:电池性能测试系统(CTS)电流精度≤±0.5%FS、电压精度≤±0.2%FS;热成像仪温度精度≤±2℃、分辨率≥320×240像素;外部短路测试台需承受≥10kA电流。第三方检测需建立设备校准台账,CTS每6个月校准1次,热成像仪、示波器每年校准1次,并保留校准证书。

例如,某机构用未校准的CTS测试过充电流,实际电流比设定值高5%,可能导致样品提前热失控,影响结果准确性。若设备不满足标准要求(如短路测试台无法承受大电流),需及时升级,否则无法开展相应测试。

规范样品制备与状态确认

样品需为出厂合格产品,附带制造商技术文件(额定容量、BMS功能、热管理参数)。第三方检测需核对文件与样品一致性:若技术文件标注“100Ah”,样品标识为“80Ah”,需向客户确认是否为同一产品。

样品SOC需调整至50%±5%(标准5.1.2条)——这是电性能与热安全测试的基准状态。例如,锂离子系统需用CTS充放电至SOC50%,偏差超±5%会影响过充测试结果(SOC过高易触发热失控)。

此外,样品外观需完整:无漏液、鼓包,BMS连接线无松动,热管理风扇无破损。若样品热管理风扇无法启动,需要求客户修复后再测试,避免热扩散测试中无法散热导致结果异常。

遵循检测流程的合规性要求

标准附录A明确检测顺序:环境适应性测试→电性能安全测试→热安全测试→功能安全测试。第三方检测需严格遵循,避免前序测试影响后续结果。例如,热扩散测试为破坏性测试,需在所有非破坏性测试完成后进行——若先做热扩散,样品损坏后无法开展环境测试。

环境测试需按6.1条执行:高温(45℃±2℃,24h)、低温(-20℃±2℃,24h)、湿热(30℃±2℃,湿度90%±5%,48h),测试后检查样品外观与功能——若样品鼓包漏液,需终止后续测试,判定不符合。

电性能测试需独立进行,间隔≥2h(恢复室温):过充测试后,样品温度需降至25℃±5℃再做过放测试,避免高温影响电压阈值判断。

准确把握结果判定的核心逻辑

结果判定需基于“条款强制性”与“数据客观性”:标准中“应”为强制要求,“宜”为推荐性,仅需对“应”条款给出结论。例如,热扩散时间28分钟(<30分钟),即使系统未爆炸,仍判定不符合;过充测试中,BMS触发切断但电池电压仍上升,也判定不符合。

判定需结合“功能+状态”:如“过充电保护”需同时检查BMS切断功能与电池电压状态——若BMS切断但电压仍超阈值,仍不符合。避免主观臆断(如“外观无变化即合格”),需用数据支撑结论。

处理检测中的常见异常情况

检测中常出现样品漏液、BMS通讯中断等问题,需按程序处理:过充测试中样品漏液,需立即停测、切断电源、用防火毯覆盖,记录参数并反馈客户——若客户要求继续,需更换新样品重新测试。

若BMS通讯中断(无法传输温度数据),需检查连接线与通讯协议(如Modbus-RTU设置):连接线松动则修复后继续,BMS故障则要求客户更换。

数据波动时(如热扩散温度接近阈值),需确认传感器位置(贴极耳处)、测试环境(无强制通风)——若传感器位置错误,重新安装后测试;若气流干扰,在密闭环境中重测,确保数据准确。

规范检测记录与报告的编制

检测记录需包含:样品信息、测试环境、设备信息、测试参数、实时数据(电压、温度时间序列)、操作人员签名——记录需可追溯,保存≥5年。例如,热扩散测试记录需包含加热电池位置、加热功率、相邻电池温度曲线,便于复现测试过程。

报告需按附录B格式编制,包含:报告编号、委托方信息、检测依据(GB/T 36276-2023)、测试项目、结果与判定(如“符合5.3.4条热扩散要求”“不符合5.2.2条外部短路保护要求”)。报告需避免模糊表述(如“基本符合”),用数据支撑结论——例如“外部短路切断时间25ms>20ms,不符合要求”。

第三方检测需确保报告清晰准确,结论明确,作为客户合规证明的核心文件。

有储能系统安全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