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第三方报告的国际互认情况分析

能源检测
2025-10-20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全球新能源转型进程中,储能系统作为衔接新能源与电网的关键环节,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第三方可靠性测试报告作为储能产品全球流通的“技术通行证”,其国际互认水平不仅影响企业的跨境布局成本,更关乎全球储能产业的协同效率。本文围绕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第三方报告的国际互认现状,从框架、实践、壁垒等维度展开分析,还原互认机制的真实运行逻辑。

国际互认的核心框架与准则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报告的国际互认,本质是依托国际认可机构的多边协议实现结果互信。目前最核心的框架是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的多边互认协议(ILAC-MRA)与国际认可论坛(IAF)的多边承认协议(IAF-MLA)——ILAC-MRA覆盖实验室测试结果的互认,IAF-MLA则针对认证机构的结论互认,两者共同构成了第三方报告跨境认可的基础规则。

国际标准的统一是互认的前提。储能领域的关键国际标准如IEC 62933(储能系统性能与可靠性测试)、IEC 62619(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为不同国家的测试活动提供了共同语言。例如,若第三方报告采用IEC 62933的“循环寿命测试方法”,且实验室加入ILAC-MRA,其结果通常可在欧盟、中国、日本等市场获得认可。

需要说明的是,ILAC-MRA与IAF-MLA的互认并非“无条件覆盖”。若目标市场的本地标准在国际标准基础上增加了附加要求(如欧盟对“湿热环境下的性能保持率”的额外测试),第三方报告需补充对应项目才能获得互认。这种“框架内的灵活性”是平衡全球协同与本地需求的关键。

主要经济体的互认实践

欧盟的互认以CE认证为核心。欧盟要求储能系统进入市场需通过CE认证,其中可靠性测试报告需由欧盟认可的公告机构(Notified Body)或符合EN ISO/IEC 17025的第三方实验室出具。对于非欧盟实验室的报告,若其已加入ILAC-MRA且测试标准符合欧盟要求,可直接豁免重复测试——例如,中国CNAS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IEC 62933报告,可直接用于欧盟CE认证。

美国的互认依托ANSI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美国市场的主流标准如UL 9540(储能系统安全)、UL 1973(电池储能系统),若第三方实验室获得ANSI-ILAC认可,其报告可被美国联邦机构接受。但部分州如加州会额外要求“CEC认证”,此时国际报告需补充符合CEC要求的“动态负载循环测试”,才能进入加州市场。

中国的互认实践以CNAS为桥梁。CNAS作为ILAC和IAF的正式成员,其认可的实验室报告可在全球80多个经济体互认。对于进口储能产品,若其第三方报告来自ILAC-MRA成员且符合中国GB/T 34120(电化学储能系统可靠性要求),可免于重复测试;若标准存在差异(如美国UL 1973与中国GB/T 34120的循环寿命方法不同),则需补测差异项目。

日本的互认以JAB为核心。日本认可机构(JAB)加入了ILAC-MRA,要求储能报告符合JIS或IEC标准。例如,欧盟实验室出具的IEC 62933报告,若通过JAB与EA(欧洲认可合作组织)的互认,可直接用于日本市场准入,无需额外测试。

技术标准差异带来的互认壁垒

定义差异是首要障碍。欧盟对“可靠性”的定义侧重“长期稳定性”(如湿热循环下的性能保持率),美国更关注“故障概率”(如FMEA故障模式分析),中国则结合两者增加“环境适应性”(如高低温循环后的容量衰减率)。这种定义分歧导致测试项目的侧重点不同——例如,欧盟要求的“湿热循环测试”可能未被美国标准覆盖,若报告仅符合美国标准,进入欧盟需补测。

测试方法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互认难度。以循环寿命测试为例,欧盟IEC 62933采用“恒定电流充放电”,美国UL 1973要求“动态负载循环”(模拟实际使用中的负载变化),中国GB/T 34120则要求“阶梯电流循环”。若第三方报告采用恒定电流方法,进入美国市场需重新进行动态负载循环测试,增加约15%的成本。

数据要求的差异也不可忽视。欧盟要求报告包含“原始数据、不确定度分析、实验室环境记录”,美国仅需“总结性数据与方法说明”,中国则强调“数据可追溯性”(如原材料批次、设备校准记录)。若报告未满足目标市场的数据要求,即使结果合格,也可能不被认可。

典型互认案例与落地挑战

某中国磷酸铁锂储能企业的海外拓展案例具有代表性。该企业委托CNAS认可的实验室出具了IEC 62933报告(包含循环寿命、温度适应性等项目),计划进入欧盟与美国市场。

在欧盟市场,由于实验室加入ILAC-MRA且标准符合要求,报告直接通过CE认证审核,企业仅需翻译报告并提交公告机构,1个月内完成准入。

但在美国市场遇到阻碍:UL 1973要求“动态负载循环测试”,而该企业的报告采用的是IEC 62933的“恒定电流循环”。尽管实验室有ANSI-ILAC认可,测试方法不符仍需补测——补测耗时2个月,增加了20万元成本。

另一案例是欧盟某固态电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其报告符合IEC 62933,但中国GB/T 34120要求“-20℃~55℃的高低温循环测试”,而欧盟标准的温度范围是0℃~45℃。最终企业补测了高低温项目,才获得中国市场的互认。

互认机制中的资质与流程要求

第三方实验室的资质是互认的基础。要参与国际互认,实验室需通过认可机构的评审,符合EN ISO/IEC 17025(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评审内容包括人员资质(如测试工程师需有储能领域经验)、设备校准(如充放电设备需定期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质量体系(如ISO 9001认证)。

报告的形式要求也需严格遵守。例如,ILAC-MRA要求报告包含“认可标识(ILAC标志)、实验室名称、测试标准、测试日期、结果结论”等信息。若报告缺少ILAC标志,即使实验室有资质,也可能被目标市场拒绝——某欧洲企业曾因报告未加ILAC标志,导致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申请被退回。

报告的时效性是另一关键要求。欧盟规定可靠性报告有效期为2年,美国为18个月,中国为3年。若报告过期,需重新测试或补充“最新性能验证数据”——例如,某美国企业的2021年报告,2023年进入欧盟市场时,需补充2023年的“容量保持率复测数据”才能获得认可。

非技术因素对互认的影响

贸易政策直接左右互认宽松度。例如,美国的“反倾销税”政策导致其对中国储能报告的审核更严格,要求额外提供“原产地证明”与“成本核算报告”;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报告包含“碳足迹数据”,若第三方报告未涵盖,需补做生命周期评估(LCA)测试。

本地市场准入要求增加互认复杂度。印度要求储能产品必须通过BIS认证,即使第三方报告来自ILAC-MRA成员,也需提交BIS审核——审核流程需3-6个月,且要求报告翻译成印地语,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知识产权问题可能阻碍互认。若第三方报告中的测试方法涉及目标市场的专利(如美国某企业的“动态负载循环算法”专利),企业需获得专利许可才能使用该报告——这种情况在固态电池等高端技术领域尤为常见。

有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