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行业动态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第三方报告的有效期及更新要求

能源检测
2025-10-20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储能系统作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用户供电稳定及可再生能源消纳效率。第三方可靠性测试报告是验证储能系统性能的关键文件,但其有效性并非“一劳永逸”——报告的有效期受测试标准、设备状态、运行环境等多重因素约束,而更新要求则对应着系统变化、标准迭代等场景。明确有效期与更新规则,是确保储能系统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第三方报告有效期的核心定义

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第三方报告的“有效期”,本质是报告所反映测试结果的“适用范围与时间边界”,而非简单的“报告签发后多久失效”。它基于三个核心前提:一是测试时的储能系统状态(如电池模组型号、BMS版本、逆变器参数);二是测试依据的标准版本(如IEC 62619、GB/T 36276);三是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的一致性。例如,一份2023年签发的报告,若测试时系统使用的是A型号电池,而2024年系统更换为B型号电池,那么旧报告的“有效性”已不覆盖新电池的状态,需重新测试。

需注意区分“报告签发有效期”与“测试结果有效性”:前者是报告上标注的“有效至××××年×月×日”,通常由第三方机构根据测试项目的稳定性设定;后者是测试结果对当前系统的适用程度——即使报告未到“签发有效期”,若系统状态或标准发生变化,测试结果也可能失效。

影响有效期的关键因素

测试标准的迭代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储能领域的标准多为“动态更新”,例如IEC 62619(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标准)每5-7年更新一次,若旧报告依据的是2017版标准,而2022版标准增加了“模组级热扩散抑制”要求,那么旧报告未覆盖该项目,无法证明系统符合新要求,有效期自动终止。

储能系统的运行环境差异也会缩短有效期。测试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海拔)若与实际运行环境偏差较大,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将下降。例如,测试时环境温度为25℃,而实际运行环境为45℃(如热带地区),电池的循环寿命会比测试时缩短30%以上,此时旧报告中的“循环寿命1000次”的结论不再适用,有效期需调整为“至实际运行满500次循环”。

设备的固有特性同样关键。以锂电池储能系统为例,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核心指标——测试时电池的循环次数为0次,若实际运行中每年循环300次,那么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大致对应“前300次循环内”,超过后需重新测试容量保持率。

此外,逆变器的功率模块寿命、BMS的算法稳定性等,也会影响报告的有效期。

第三方机构的资质维持是基础。若出具报告的机构失去CNAS、CMA等资质(如资质过期未续期、认可范围调整),报告将直接失效,无论是否在“签发有效期”内。

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有效期差异

电网侧储能是要求最严格的场景,其报告有效期通常为1-2年。因电网对储能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极高(如并网响应时间≤200ms、年可用率≥95%),需定期验证系统是否仍满足电网技术规范。例如,某电网公司要求,电网侧储能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报告每18个月需复评一次,复评通过后方可继续并网。

用户侧储能(如工商业用户)的有效期相对宽松,通常为2-3年。这类系统的运行强度低于电网侧(如每天循环1-2次),且对响应时间的要求较低,因此有效期可根据电池循环寿命设定——若电池质保期为10年,报告有效期可设为3年,期满后通过复评延长。

户用储能的有效期通常与电池质保期挂钩,多为3-5年。因户用系统的运行负荷小(如每天循环0.5次),且电池多采用磷酸铁锂(循环寿命2000次以上),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可覆盖“前500次循环”,对应3年左右的有效期。

用于并网认证的报告,有效期与认证周期一致。例如,中国CQC的储能系统并网认证周期为3年,因此报告有效期需覆盖3年;若认证过期需重新申请,必须重新测试并更新报告。

标准变更触发的报告更新要求

当国家或行业发布新的测试标准(如GB/T 36276-2023替代2018版),旧报告需在“标准实施日起6个月内”完成更新。更新时需注意三点:一是补充新标准新增的测试项目(如2023版GB/T 36276增加了“极端温度下的充放电性能”测试);二是验证旧测试项目是否符合新标准的指标要求(如旧标准中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要求≥80%,新标准提升至≥85%,需重新测试);三是确认新标准的“追溯性”——若新标准要求“适用于所有在役系统”,则已投运的系统也需更新报告;若仅适用于“新出厂系统”,则在役系统可延续旧报告至有效期结束。

例如,2022年IEC 62619-3发布后,要求储能系统需增加“液冷系统的泄漏检测”测试,某企业2021年的报告未覆盖该项目,若其系统用于欧盟市场,必须在2023年6月前完成补充测试并更新报告,否则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储能系统改造后的更新要求

储能系统的任何“实质性改造”都需触发报告更新。实质性改造包括:硬件变更(更换电池模组、逆变器型号、冷却系统类型)、软件升级(BMS算法调整、能量管理系统EMS功能变更)、容量扩展(增加电池包数量超过原容量的20%)。

例如,某工商业用户将原1M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扩展至2MWh(增加10个电池包),此时系统的电池一致性、散热能力、过载能力等均发生变化,旧报告中的“最大充放电功率500kW”的结论不再适用,需重新测试“2MWh系统的功率响应能力”,并更新报告。

软件升级也需注意:若BMS的“过充保护阈值”从4.2V调整为4.15V,需重新测试“过充保护功能的有效性”——若调整后的阈值能更有效防止电池过充,需在报告中补充测试数据;若调整后导致保护响应时间延长(超过标准要求的10ms),则需整改后重新测试。

定期复评的具体规则

定期复评是延长报告有效期的核心方式,其周期由应用场景决定。复评并非“重新做完整测试”,而是针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验证,重点包括: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如≥80%)、逆变器的效率(如≥98%)、系统的响应时间(如≤200ms)、故障记录(如年故障次数≤2次)。

例如,电网侧储能系统的复评流程为:1)企业提供过去18个月的运行数据(循环次数、充放电深度、故障记录);

2)第三方机构现场测试电池容量保持率、逆变器效率、并网响应时间;

3)若所有指标符合电网技术规范,报告有效期延长18个月;若某指标不符合(如容量保持率仅75%),企业需更换电池模组,重新测试该指标后,方可延长有效期。

复评的内容需“基于运行数据”:若运行数据显示电池循环了600次(测试时为0次),复评时需测试“6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若运行数据显示逆变器曾发生过“功率模块烧毁”故障,复评时需测试“逆变器的过载能力”(如120%额定功率运行30min无故障)。

数据追溯与记录保留对更新的影响

更新报告时,企业需提供“前一次测试后的运行数据”,这是第三方机构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测试”的关键依据。运行数据包括:电池的循环次数、充放电深度(DOD)、单体电池电压差(如≤50mV)、逆变器的运行小时数、故障记录(故障类型、处理方式、恢复时间)。

例如,某用户需更新报告,提供了过去2年的运行数据:电池循环次数500次,充放电深度80%,单体电压差≤30mV,无重大故障。第三方机构据此判断:“电池状态良好,无需重新测试循环寿命,仅需验证容量保持率”——这样可节省测试成本(完整测试需2-3周,仅测试容量保持率需1天)。

记录保留要求:第三方机构需保留测试原始数据(如电压曲线、电流曲线、温度数据)至少5年,以便更新时核对;企业需保留运行数据至少10年(与电池质保期一致)。若企业无法提供运行数据,第三方机构将要求“重新做完整测试”,因无法判断系统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第三方机构资质维持与报告有效性

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是报告有效的“入场券”。出具报告的机构需具备:1)CNAS认可(范围包括“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

2)CMA资质(若报告用于行政许可或公共事务);

3)行业特定资质(如电网公司的“测试机构名录”)。

若机构失去资质,报告将失效。例如,某机构的CNAS认可范围在2024年从“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调整为“光伏组件测试”,那么其2023年出具的储能报告,即使在“签发有效期”内(至2025年),也无法用于并网认证,因机构已无对应资质。

更新报告时,需选择“具备对应资质的机构”。例如,若需测试“液冷储能系统的泄漏检测”(新增加的标准项目),需选择“CNAS认可范围包含液冷系统测试”的机构,否则测试结果无效,报告无法更新。

有储能系统可靠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