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GB 31241-2021电池安全检测条款的详细解读与应用案例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GB 31241-2021《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是我国针对便携式设备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性安全标准,于2021年发布、2022年实施,明确了电池及电池组的安全要求、试验方法与标识规范,旨在防范便携式电池因电、机械、热等因素引发的爆炸、起火风险,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及市场产品一致性。
适用范围与标准核心框架
GB 31241-2021的适用对象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其中“便携式电子产品”需满足重量≤5kg、体积≤20dm³且便于携带的要求,典型场景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蓝牙耳机等设备的内置或外置电池。
标准明确排除了三类产品:一是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需符合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二是固定式储能锂离子电池(需符合GB/T 36276-2018《固定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技术要求》);三是铅酸、镍氢等非锂离子化学体系的电池。
标准的核心框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安全要求”,涵盖电安全、机械安全、热安全、环境适应性及标识要求5类;二是“试验方法”,针对每一项安全要求制定了具体的测试流程与参数;三是“标识要求”,规定电池需标注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制造商信息及安全警示语(如“禁止拆解”)。
其中,安全要求是标准的核心,所有试验方法均围绕验证“是否满足安全要求”设计,例如电安全要求“电池过充电时不得爆炸起火”,对应的试验方法即规定了过充电的电压、电流及持续时间。
电安全检测条款:过充电、过放电与外部短路
电安全是便携式电池最常见的风险来源,GB 31241-2021针对“异常充电/放电”“外部短路”两类场景制定了3项核心试验。
过充电试验模拟电池在充电器故障(如电压异常升高)时的场景:试验时,需将电池以“1.2倍额定电压”作为充电电压,充电电流为“0.5C”(C为电池额定容量,如1000mAh电池的0.5C即500mA),持续充电至“电池温度不再上升”或“出现爆炸、起火”等终止条件。判定依据为:试验过程中电池不得发生爆炸、起火,且不得出现“电解液泄漏”或“外壳严重变形(如破裂)”。
过放电试验针对“电池过度放电”场景(如设备忘记关机导致电池深度放电):试验时,先用0.2C电流将电池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最低放电终止电压”,随后继续以0.2C电流放电2小时。此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电池在深度放电下的内部稳定性——若电池内部结构因过放电破坏,可能引发后续充电时的短路风险。判定标准与过充电一致:无爆炸、起火、泄漏或严重变形。
外部短路试验模拟“电池正负极意外连通”的场景(如电池放入口袋时与钥匙接触):试验时,用“电阻≤0.1Ω”的导线连接电池正负极,持续短路至“电池温度降至环境温度+10℃以内”或“出现异常”。标准特别要求:短路过程中电池外壳温度不得超过150℃(若为塑料外壳则不得超过120℃),且不得发生爆炸、起火。
例如,某手机电池企业在过充电试验中发现,某批次电池在充电至1.2倍电压后30分钟,温度飙升至160℃并出现冒烟,不符合标准要求——后续排查发现是“电池内部隔膜厚度不均匀”,导致过充电时隔膜击穿引发短路,企业通过更换隔膜供应商解决了问题。
机械安全检测条款:跌落、挤压与针刺
机械安全针对“电池受外力冲击”的场景,GB 31241-2021规定了3项试验,覆盖日常使用中的“掉落”“挤压”及“尖锐物刺穿”风险。
跌落试验模拟“电池从手中或桌面掉落”的场景:试验时,电池需从“1.5米高度”自由跌落到“厚度≥20mm的硬木板”上,每个面(正面、反面、4个侧面)各跌落1次,共6次。测试后需检查电池外观——若电池外壳破裂、电解液泄漏,或无法正常充电/放电,则判定不合格;若仅出现“轻微划痕”或“外壳轻微变形”,则符合要求。
挤压试验模拟“电池被重物压到”的场景:使用“刚性平板”以“≤5mm/s”的速率挤压电池,施加的力为“10kN”(对于单体电池)或“50kN”(对于电池组),直至电池变形量达到“额定尺寸的30%”或力达到最大值。判定标准为:电池不得泄漏、起火或爆炸,且挤压后电池电压不得低于“额定电压的80%”(确保电池仍能正常工作)。
针刺试验针对“电池被尖锐物刺穿”的场景(如手机放入背包时被笔刺穿):试验时,用“直径3mm、尖端角度45°”的不锈钢针,以“10mm/s±2mm/s”的速度垂直刺穿电池“几何中心”(若为电池组则刺穿最中心的电池)。判定依据为:刺穿后电池不得爆炸、起火,且“针刺部位的电解液泄漏量不得超过0.5mL”(防止电解液腐蚀设备或烫伤用户)。
某笔记本电脑电池企业在针刺试验中发现,某款电池刺穿后出现“持续冒烟”,经检测是“电池内部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剧烈”——企业通过调整“正极材料的涂层厚度”(增加涂层均匀性),最终使针刺后的冒烟现象消失,符合标准要求。
热安全检测条款:热失控触发与抑制
热安全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风险(因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具有链式反应特性),GB 31241-2021针对“单体电池热失控”和“电池组热扩散”制定了2项试验。
单体电池热失控触发试验:将电池放入“温度可控的加热箱”,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200℃”(或直至电池出现热失控)。标准要求:若电池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热失控(如起火、爆炸),需记录“热失控触发温度”——对于便携式电池,触发温度应不低于130℃(确保日常使用中不会因轻微高温引发失控)。
电池组热扩散抑制试验(仅适用于由多个单体组成的电池组,如笔记本电脑电池组):通过“加热某一个单体电池”触发其热失控,观察“热失控是否扩散至相邻单体”。标准要求:电池组在单个单体热失控后,“相邻单体不得在1小时内发生热失控”,且电池组不得出现“起火”或“爆炸”。此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电池组的“热隔离设计”(如单体间的隔热材料)是否有效。
例如,某平板电脑电池组企业在热扩散试验中发现,触发中间单体热失控后,相邻单体在30分钟内出现“温度飙升至200℃并冒烟”的情况——技术团队排查后发现,电池组的“单体间隔热材料”未采用陶瓷纤维(而是普通塑料),导致热失控的热量快速传导至相邻单体。企业随后将隔热材料更换为“厚度2mm的陶瓷隔热棉”,重新试验后,相邻单体的温度仅升至80℃,未出现热扩散,符合标准要求。
环境适应性检测条款:高温、低温与湿度
环境适应性针对“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GB 31241-2021规定了3项试验,覆盖日常使用中的“高温存储”“低温使用”及“潮湿环境”。
高温存储试验模拟“电池在夏天车内放置”的场景:将电池放入“70℃±2℃”的恒温箱中存储7天,取出后在环境温度下放置2小时,随后检查电池外观及性能。判定标准为:电池不得泄漏、变形,且“容量保持率不得低于80%”(即存储后电池仍能保持大部分电量)。
低温放电试验针对“电池在冬天户外使用”的场景:将电池放入“-20℃±2℃”的低温箱中放置24小时,随后以0.2C电流放电至“最低放电终止电压”。标准要求:低温放电容量不得低于“额定容量的70%”——若放电容量过低,会导致设备在低温下无法正常工作(如手机自动关机)。
湿度循环试验模拟“电池在潮湿环境中反复使用”的场景:将电池置于“温度40℃±2℃、相对湿度90%~95%”的环境中,循环5次(每次24小时),随后检查电池外观及绝缘性能。判定标准为:电池不得泄漏、生锈,且“电池正负极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00MΩ”(防止潮湿导致的短路风险)。
消费类电池过充电测试应用案例
某国内手机电池供应商为验证新开发的“高容量薄型电池”(额定电压3.85V、额定容量4500mAh)是否符合GB 31241-2021要求,开展了过充电试验。
试验准备:选取10只样品电池,按照标准设置充电参数——充电电压为1.2×3.85V=4.62V,充电电流为0.5×4500mAh=2250mA。
试验过程:电池连接充电机后,前30分钟温度从25℃升至45℃,电压稳定在4.62V;第40分钟温度升至55℃,电压开始下降(进入过充保护状态);第60分钟温度降至35℃,试验终止。
结果判定:
10只电池均未出现爆炸、起火或泄漏,外壳仅轻微鼓包(变形量≤5%),符合“不得严重变形”的要求。最终该批次电池通过检测,顺利量产上市。
笔记本电池组针刺测试应用案例
某笔记本电脑品牌商针对新设计的“双18650单体电池组”,开展针刺试验验证机械安全。
试验准备:选取5组电池组,使用直径3mm的不锈钢针,设置针刺速度为10mm/s,目标刺穿电池组中间位置(减少同时接触两只单体的概率)。
试验过程:第1组电池组刺穿后出现轻微冒烟(10秒后停止),温度最高85℃;第2~5组无冒烟,温度升至60℃后下降。
结果分析:技术团队发现第1组电池组的“单体间隔热材料”仅1mm(普通塑料),导致热量传导至相邻单体;后续将隔热材料更换为2mm厚的陶瓷纤维,重新试验后所有电池组均无冒烟,符合标准要求。
最终,该电池组应用于新款笔记本电脑,上市后未出现因针刺引发的安全事故,获得用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