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

了解最新土壤重金属检测行业动态

土壤重金属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土壤重金属检测采样后的样品保存方法和运输要求

环境检测
2025-10-25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土壤重金属检测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核心环节,而采样后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直接决定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重金属挥发、形态变化或外界污染,使检测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因此,严格遵循科学的保存方法与运输要求,是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步骤。

样品的初步处理要点

采样后需立即去除样品中的杂物,如石头、植物残体、塑料碎片等——这些杂物会干扰重金属检测的准确性,比如植物残体分解可能释放有机物,改变重金属的结合形态;塑料碎片可能携带外部重金属污染样品。处理时应使用竹镊子或塑料镊子,避免金属工具引入新的重金属。

对于需要风干的样品(多数重金属检测采用风干样),应选择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自然晾干,避免暴晒或高温烘干——高温可能导致易挥发重金属(如汞)损失,或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快速分解,影响重金属的稳定性。风干过程中需定期翻动样品,确保均匀干燥。

若样品需保持鲜样状态(如检测某些活性态重金属),则需避免水分流失,可立即装入密封容器,置于4℃冰箱保存,但鲜样保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小时,需尽快检测。

保存容器的选择与预处理

保存容器的材质直接影响样品的纯度。严禁使用金属容器(如铁、铜罐),因其易溶出重金属,污染样品;优先选择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无铅玻璃容器——这些材质化学稳定性好,不易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发生反应。

容器需提前进行清洁预处理:先用10%硝酸溶液浸泡24小时(去除容器表面的重金属残留),再用超纯水反复冲洗3次以上,最后在洁净环境中风干。处理后的容器应避免接触污染物,如手直接触摸内壁(需戴无粉乳胶手套操作)。

容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需选择带螺旋盖或密封胶圈的容器,防止空气、水分或外界灰尘进入。对于易挥发重金属(如汞)的样品,可在容器口缠一层parafilm膜,增强密封性。

保存条件的综合控制

温度控制是核心:风干后的常规样品可在室温(18-25℃)保存,但易挥发或易变化的重金属(如汞、砷)需低温保存(4℃冰箱),防止其形态改变或损失;若需长期保存汞样品,可加入少量硝酸(1+1)作为固定剂,抑制汞的挥发。

湿度控制:需保持样品干燥,避免吸湿发霉——潮湿环境易滋生霉菌,霉菌分解有机物会释放出有机酸,可能将土壤中结合态的重金属转化为活性态,导致检测结果偏高。可在容器内放置少量干燥剂(如硅胶),但需用滤纸包裹,避免直接接触样品。

避光保存:某些重金属对光敏感,如六价铬在光照下易被还原为三价铬,导致检测结果偏低。因此,含铬样品需装入棕色玻璃瓶或用黑纸包裹容器,置于避光处。

不同重金属的针对性保存策略

汞(Hg):因其极强的挥发性,采样后需立即处理——可在样品中加入5%(体积比)的硝酸溶液(每100g样品加5mL),搅拌均匀后密封,置于4℃冰箱保存,且需在1个月内完成检测,避免汞挥发损失。

砷(As):三价砷易被氧化为五价砷,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可在样品中加入1%(质量比)的抗坏血酸,或用盐酸调节样品pH至2以下,抑制砷的氧化;保存于4℃冰箱,期限不超过3个月。

镉(Cd)、铅(Pb):这两种重金属稳定性较好,风干后置于室温、干燥、避光处即可,但需避免与含镉、铅的物质接触(如油漆、电池)。保存期限可延长至6-12个月,但需定期检查样品状态,若发现吸湿或发霉,需重新采样。

六价铬(Cr(VI)):需防止还原——不可加入还原性物质(如抗坏血酸),可将样品pH调节至8-9(用氢氧化钠溶液),抑制Cr(VI)的还原反应;保存于棕色容器中,避免光照。

保存期限的严格执行

不同重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决定了保存期限的不同:汞样品最长保存1个月,砷样品不超过3个月,镉、铅、铬样品可保存6-12个月。超过期限的样品需报废,不可用于检测——因长期保存会导致重金属形态改变(如结合态转活性态)或含量损失,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需在容器外壁清晰标注采样日期、样品编号、保存期限及重金属类型(如“2024-03-15 土壤样品-汞 保存至2024-04-15”),便于及时跟踪样品状态,避免使用过期样品。

运输前的包装准备

运输前需确认样品容器的密封性:螺旋盖需拧紧,用parafilm膜缠绕容器口;玻璃容器需用泡沫垫或气泡膜包裹,防止碰撞破裂。

对于低温保存的样品(如汞、砷),需使用保温箱运输:箱内放入足够的冰袋(或干冰),冰袋需用塑料袋密封(防止融化的水浸湿样品),并与样品容器保持一定距离(用泡沫隔开),确保箱内温度维持在4℃以下。

批量样品运输时,需将容器固定在坚固的纸箱或塑料箱内——箱内填充缓冲材料(如珍珠棉、气泡柱),防止运输过程中样品移动、碰撞;箱外标注“易碎”“低温保存”“土壤重金属样品”等警示标识,提醒搬运人员轻拿轻放。

运输过程的环境控制

运输温度是关键:低温样品需全程监控温度,若运输时间超过4小时,需检查冰袋状态(干冰需确保未完全升华);夏季运输需避免将样品置于阳光下暴晒或高温车厢内,可选择空调车辆运输。

防止污染:运输车辆需清洁,避免与农药、化肥、金属制品等同车运输——这些物品可能释放重金属或有机物,污染样品;样品箱需密封,防止外界灰尘、雨水进入。

减少振动:运输过程中需尽量避免剧烈颠簸,如选择路况较好的路线,或用固定带将样品箱固定在车厢内,防止容器破裂或样品洒漏。

运输记录与交接要求

需填写详细的运输记录:包括采样单位、样品编号、重金属类型、运输日期、起点与终点、运输人员、温度条件、冰袋数量、异常情况(如冰袋融化、容器破损)等。记录需随样品同行,便于接收方核对。

接收方需当场检查样品状态:确认容器无破裂、密封完好、温度符合要求(低温样品用温度计测量箱内温度)、样品无吸湿或发霉。若发现异常,需立即与运输方沟通,并记录异常情况,必要时重新采样。

交接完成后,接收方需在运输记录上签字确认,并存档备查——运输记录是追溯样品状态的重要依据,需保存至检测报告出具后至少1年。

有土壤重金属检测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