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型防火涂料第三方检测耐火性能测试方法详解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厚型防火涂料作为建筑钢结构防火保护的核心材料,其耐火性能直接决定构件在火灾中的存活时间。第三方检测凭借独立、公正的属性,成为验证涂料耐火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样品准备、试件制备、试验装置、测试流程等维度,详细解析厚型防火涂料耐火性能的第三方检测方法,还原测试的核心逻辑与操作要点。
测试前的样品准备
第三方检测的样品采集需遵循“随机代表性”原则。依据GB/T 3186-200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需从同一生产批次的厚型防火涂料中,随机选取3-5桶未开封产品(每桶20kg左右),覆盖堆垛的上、中、下层,确保样品能反映整批产品的质量。
若涂料为现场调配的粉状产品,需在施工场地取样:取搅拌均匀的湿料5kg(装入密封塑料桶),同时采集2kg干粉料,用于验证配合比准确性。样品需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存放在20-25℃、湿度40%-60%的环境中,防止结块或受潮。
委托方需提供完整技术资料:包括产品执行标准(如GB 14907-2018《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工艺(如每层抹涂厚度≤10mm、养护7天)、出厂报告(粘结强度、干密度)等。这些资料是检测机构设定试验条件的基础。
此外,样品需在采集后7天内送样,避免因存放时间过长导致性能变化。送样时需标注样品编号、生产批次、采集日期等信息,确保可追溯。
试件基材与涂装要求
试件基材需与实际工程一致。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基材为Q235B或Q355B碳素钢,尺寸符合GB/T 9978.1规定:钢柱用100mm×100mm×1000mm工字钢(壁厚6mm),钢梁用150mm×75mm×6mm H型钢(跨度1800mm)。
基材表面处理需达标:先用钢丝刷除浮锈油污,再用砂纸打磨至Sa2.5级(无可见氧化皮、铁锈,表面呈金属光泽);手工除锈需达到St3级(附着物基本清除,有金属光泽)。处理后24小时内完成涂装,避免再次生锈。
涂装过程模拟实际施工:按委托方配合比调配涂料(如粉料:水=5:1),用电动搅拌器(200-300r/min)搅拌5分钟,确保无结块。采用抹涂法施工,每道厚度5-8mm,待前一道干燥(手指按压无凹陷)后再涂下一道。
涂装后需标准养护:试件放在23±2℃、湿度50±5%的环境中养护28天,确保涂料完全固化。养护期间避免碰撞、雨淋,防止涂层开裂。
厚度检测需精准:用超声波测厚仪在试件表面选10个点(每面2个),平均厚度需符合设计要求(如25mm),单个点偏差≤±5%(23.75-26.25mm)。若不达标,需补涂或刮除后重新养护。
标准试验装置的组成
耐火试验炉是核心设备,采用双层结构:内层为耐火砖(耐火度≥1580℃,厚度200mm),外层为岩棉保温层(厚度100mm),确保炉表温度≤50℃。炉体尺寸需容纳试件,钢柱炉内空间通常为1200mm×1200mm×1500mm。
升温系统由天然气燃烧器和PLC控制系统组成。燃烧器通过比例阀调节流量,PLC实时采集炉内温度,与标准曲线对比后自动调整火力,确保升温速率符合要求。
温度测量系统分两部分:炉内温度用4支K型铠装热电偶(直径2mm),布置在炉内四角(距试件100mm),取平均值;基材温度用1.5mm K型热电偶,焊接在钢柱中心(距两端200mm)或钢梁下翼缘中点,用陶瓷管保护引出线。
试件支撑系统模拟实际受力:钢柱底部螺栓固定,顶部自由(悬臂状态);钢梁两端放在混凝土支座上,中间加砝码(荷载为自重1.2倍),模拟简支受荷。支撑结构需保证试件在试验中稳定,无倾斜或位移。
压力控制系统通过引风机和静压传感器调节炉内压力,保持0-20Pa微正压,防止炉外冷空气进入影响升温。传感器安装在炉体侧面(距底部300mm),实时反馈压力数据。
升温曲线的控制要求
厚型防火涂料测试采用GB/T 9978-2008规定的升温曲线:T=345lg(8t+1)+20(T为炉内温度℃,t为时间min)。该曲线模拟建筑火灾发展:前10分钟升温至约400℃,30分钟约750℃,60分钟约925℃,120分钟约1093℃。
升温速率需严格控制:试验前需校准燃烧器和热电偶,确保前30分钟升温偏差≤±50℃,之后偏差≤±100℃。若升温过慢(如30分钟仅650℃),需增大天然气流量;若过快(30分钟达800℃),需减小流量或降低风机转速。
计算机系统实时绘制升温曲线,若连续10分钟偏离标准曲线超过允许范围,试验需终止并重新进行。例如,某试验30分钟炉内温度仅700℃(低于标准值50℃),则此次测试无效。
耐火性能的判定指标
厚型防火涂料的耐火性能通过“耐火极限”判定,依据GB 14907-2018,判定条件有三:
一是基材温度:碳素钢构件的平均温度达到380℃,或任意点温度达到420℃(Q235B钢的临界温度)。例如,钢柱中心热电偶显示420℃时,对应的试验时间即为耐火极限。
二是完整性:涂料出现大面积脱落(面积>试件表面积10%)、开裂(裂缝宽>2mm)或火焰穿透,导致基材直接暴露。即使基材温度未达标,也判定耐火极限终止。
三是承载能力:构件失去支撑能力,如钢柱轴向变形>高度1/100(10mm),钢梁挠度>跨度1/200(9mm)。此条件多针对受荷构件,厚型涂料测试中较少用到,但需监测。
实际测试中,基材温度是最常用判据,完整性是辅助判据。例如,某涂料涂覆的钢柱,110分钟时基材温度达420℃,但涂料无脱落开裂,其耐火极限即为110分钟。
测试过程中的关键观测
试验过程需全程监控四大内容:炉内温度(每1分钟记录4个热电偶平均值,对比标准曲线)、基材温度(每2分钟记录关键部位温度)、涂料外观(每5分钟观察开裂、脱落、膨胀情况)、构件变形(用位移传感器测钢柱轴向变形、钢梁挠度)。
外观观测需细致:记录涂料膨胀倍数(厚型涂料通常1-3倍)、裂缝位置/宽度、脱落面积/位置。若涂料突然脱落(如45分钟时面积达15%),需立即记录时间,判定完整性丧失。
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若炉内温度骤降(如开门导致),需记录时间并调整燃烧器;若热电偶损坏,需更换并补录数据。所有异常均需在报告中说明,避免结果偏差。
观测需通过炉门观察窗进行,禁止随意开门。如需近距离检查,需待炉温降至200℃以下,防止烫伤或影响试验结果。
试验后的结果处理
试验结束后,需整理四大类数据:基本信息(样品编号、生产厂家、试件尺寸、涂装厚度)、温度数据(炉内与基材温度曲线)、外观与变形数据(涂料开裂脱落时间、构件变形量)、判据达成时间(各判定条件对应的试验时间)。
耐火极限计算取“最早达成的判据时间”:例如,基材温度达420℃需110分钟,完整性丧失需120分钟,承载能力丧失需130分钟,则耐火极限为110分钟。
检测报告需包含:样品信息、试验条件(养护时间、升温曲线)、测试结果(耐火极限、温度曲线、外观描述)、判定依据(执行标准、判据条款)。报告需加盖CMA(计量认证)和CNAS(实验室认可)章,确保有效性。
若试验中出现升温偏差、试件制备不符合要求等情况,报告需注明“测试结果无效”,并说明原因(如升温曲线30分钟偏差60℃)。委托方需重新送样,按规范流程再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