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检测

了解最新电池安全检测行业动态

电池安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推动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标准化的关键步骤与行业实践

消费品检测
2025-10-28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电池安全已成为产业链核心关切。推动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标准化,既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也是规范行业秩序、降低技术壁垒的关键。本文聚焦这一主题,系统拆解关键实施步骤,并结合行业实践说明落地路径。

需求调研与应用场景全覆盖

推动电池安全检测标准化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不同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需应对充放电循环、碰撞、高温环境,而储能电池则更关注长期静置后的热稳定性、过充过放耐受性。行业实践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ATARC)在制定《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时,曾联合主机厂、电池企业调研100+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城市通勤、高速行驶、极端气候等,确保标准覆盖真实使用中的风险点。

需求调研需联动全产业链主体:电池材料供应商需反馈正极材料(如三元锂、磷酸铁锂)的热分解特性,主机厂需提出整车上电后的电磁兼容要求,终端用户则需反映日常使用中的误用场景(如私拉电线充电、电池浸泡)。例如,宁德时代在参与国际标准ISO 12405时,将自身积累的10万+组电池失效数据纳入调研,明确了“过充时电池内部压力阈值”等场景化指标。

还要关注边缘场景的需求。比如,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加热系统启动时的电气安全;或者商用车电池组大电流放电时的线束温升问题。这些边缘场景往往是事故高发点,却容易被传统标准忽略。比亚迪在参与制定《商用车用动力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时,专门增加了“-30℃低温启动时的绝缘电阻检测”,就是基于北方市场的实际需求。

需求调研的输出应形成“场景-风险-检测需求”映射表,确保后续标准制定不偏离实际。例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制定IEC 62619(储能电池安全标准)时,通过该映射表明确了“储能系统在电网波动时的过压保护检测”“电池簇并联时的环流检测”等12项场景化需求。

核心检测指标的科学界定

电池安全检测的核心指标需兼顾“安全性”与“可操作性”。例如,“热失控触发温度”是关键指标,但需明确是“电池单体的热失控触发温度”还是“电池包的热扩散触发温度”——前者可通过加速量热仪(ARC)测定,后者则需模拟电池包内的热传导环境。行业实践中,特斯拉在制定企业标准时,将“电池包热扩散时间”定义为“从第一个单体热失控到相邻单体热失控的间隔时间≥5分钟”,既保障了乘客逃生时间,也便于检测机构通过热箱试验验证。

指标界定需基于基础科学研究。例如,“电池内部短路(ISC)的检测指标”,需结合电化学原理:当电池内部出现金属颗粒刺穿隔膜时,会引发局部大电流,导致温度骤升。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通过建模仿真,明确了“内部短路时的电压下降速率≥0.5V/s”可作为有效检测指标,该成果已纳入GB/T 31485(动力电池安全要求)。

要避免“指标过严”或“指标过松”的问题。比如,某地方标准曾将“电池单体的循环寿命”与安全指标绑定,要求“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80%且无鼓包”,但实际上,循环寿命下降主要影响续航,与安全无直接关联,最终该指标被调整为“循环过程中无热失控、无泄漏”。宁德时代在参与标准制定时,曾提出“指标应基于‘失效模式-影响分析(FMEA)’”,即只有当某参数变化直接导致安全风险时,才纳入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需分类清晰。例如,可分为电气安全(绝缘电阻、过流保护)、热安全(热失控温度、热扩散时间)、机械安全(碰撞耐受性、挤压变形量)、化学安全(电解液泄漏量、有害气体排放)四大类。中汽研在制定《动力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时,将这四类指标分别对应不同的检测设备:电气安全用绝缘电阻测试仪,热安全用加速量热仪,机械安全用液压挤压机,化学安全用气相色谱仪,确保指标与检测手段一一对应。

还要考虑不同电池技术路线的差异。例如,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是固体,不会出现电解液泄漏,但可能存在界面阻抗过大导致的局部过热问题。因此,在制定固态电池安全标准时,需将“界面热阻”纳入核心指标,而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泄漏量”指标则可调整。松下在参与固态电池国际标准制定时,已提出“固态电解质与正极界面的热阻≤10m²·K/W”的指标建议。

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与重复性验证

检测方法需确保“同一样品在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即重复性和再现性。例如,“电池单体挤压试验”的方法,需明确挤压方向(径向/轴向)、挤压速度(5mm/s/10mm/s)、终止条件(压力达到100kN或电池变形量达到50%)。行业实践中,德国莱茵TÜV在验证GB/T 31485的挤压试验方法时,选取10家实验室对同一批三元锂电池进行测试,结果偏差从最初的25%降低至5%,关键就是明确了“挤压头的曲率半径为100mm”这一细节。

科学性验证需通过“方法学研究”。例如,“电池热失控传播试验”的方法,需模拟真实电池包的结构(如电池间距、导热垫材质),否则检测结果无法反映实际情况。特斯拉在开发“电池包热扩散检测方法”时,搭建了1:1的电池包模拟舱,内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采集了500+组试验数据,验证了“当某一单体温度达到200℃时启动灭火系统”的方法有效性。

要避免“为检测而检测”的方法。例如,某早期标准要求“电池浸泡在盐水中24小时后测绝缘电阻”,但实际使用中电池很少完全浸泡,且盐水中的离子浓度与雨水不同。后来,中汽研将其调整为“模拟雨水喷淋(流量10L/min,持续30分钟)后测绝缘电阻”,更符合真实场景,同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重复性——10次试验的绝缘电阻偏差≤3%。

重复性验证需采用“盲样测试”。例如,国际标准组织(ISO)在制定ISO 12405-4(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时,向全球20家实验室发送盲样电池(型号、批次保密),要求按 draft 方法测试,然后统计结果的离散度。当离散度≤10%时,方法才会被采纳。宁德时代曾参与该盲样测试,其结果与均值偏差仅2%,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稳定性。

还要结合先进检测技术。例如,传统的“电池内部缺陷检测”依赖拆解,但拆解会破坏电池结构,无法重复测试。现在,行业开始采用“超声扫描显微镜(SAM)”检测内部隔膜损伤,“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极片对齐度,这些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已被纳入最新的GB/T 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可靠性要求)。比亚迪在实践中,用CT技术检测极片错位量≤0.5mm,确保了电池内部结构的安全性,该方法已成为企业标准的核心检测手段。

跨领域协同机制的建立

电池安全检测涉及电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多领域,标准化工作需打破学科壁垒。例如,“电池过充时的热失控”问题,需电化学专家分析副反应机理,材料专家研究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机械专家设计电池壳的抗压结构,电气专家优化BMS(电池管理系统)的过充保护算法。行业实践中,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NEVC)建立了“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在制定《动力电池热安全检测标准》时,整合了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材料学专家,以及华为、宁德时代的电气专家,确保标准覆盖全链条技术要点。

协同机制需覆盖“产学研用”全主体。例如,高校负责基础理论研究(如“电池热失控的链式反应模型”),科研院所负责检测方法开发(如“热扩散速率的测定方法”),企业负责工程化验证(如“将模型转化为可操作的检测步骤”),用户负责反馈实际效果。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在研究“锂枝晶生长与安全的关系”时,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了“锂枝晶长度的检测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该方法已纳入GB/T 34014(动力电池术语)。

国际协同也是关键。例如,中国的GB/T标准与国际ISO、IEC标准的对齐,需通过“双多边合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参与IEC 62619(储能电池安全)制定时,提出了“储能系统的消防联动要求”,该要求结合了中国储能电站的实际情况(如集中式储能电站的消防布局),同时兼容IEC的通用框架,最终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附录。

还要建立“争议解决机制”。在协同过程中,不同主体可能有不同诉求:主机厂希望检测方法简便(降低成本),检测机构希望方法严格(保障公信力),电池企业希望方法兼顾性能(不抑制技术创新)。例如,在制定《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安全要求》时,主机厂提出“简化热扩散试验的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2小时)”,检测机构反对,认为时间缩短会影响结果准确性。最终,通过试验验证——当热扩散试验时间缩短到2.5小时时,结果与4小时的偏差≤5%,双方达成一致,既满足了主机厂的效率需求,也保障了检测准确性。

标准文本的编制与动态迭代

标准文本的编制需遵循“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可操作”原则。例如,术语部分需明确“热失控”是“电池内部放热反应不可控的过程”,“热扩散”是“热失控从一个单体传播到其他单体的过程”,避免歧义。行业实践中,中汽研在编制《动力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时,术语部分参考了GB/T 34014(动力电池术语)和ISO 8713(道路车辆术语),确保术语一致。

文本结构需“模块化”。例如,将标准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规则”六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再分细节。例如,IEC 62619的结构就是如此,其中“检测方法”模块下又分为“电气安全检测”“热安全检测”“机械安全检测”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明确“检测设备、检测步骤、结果要求”。

编制过程需“公开征求意见”。例如,国家标准的制定需通过“中国标准信息服务网”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60天。宁德时代在参与GB/T 38031的编制时,曾收到来自主机厂、检测机构、用户的50+条意见,其中一条“建议增加‘电池包在车辆碰撞后的漏电保护检测’”被采纳,因为碰撞是新能源汽车的高频事故场景。

动态迭代需“跟踪技术发展”。例如,当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出现时,标准需及时更新。中国电池工业协会(CBIA)建立了“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对现有电池安全标准进行评估,根据技术进展和事故案例调整内容。例如,2023年,CBIA对《锂离子电池安全要求》进行修订,增加了“固态电池的界面稳定性检测”和“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安全检测”,就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

迭代还需结合事故案例。例如,2021年某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后,国家能源局联合中电联修订了《储能电站安全规程》,增加了“电池簇的烟雾监测与联动灭火检测”,该要求就是基于事故中的教训——火灾初期烟雾浓度上升但未触发报警,导致火势蔓延。

行业试点与多场景验证

标准发布前需进行行业试点,验证其在不同企业、不同场景的适用性。例如,GB/T 31485-2015(动力电池安全要求)在发布前,中汽研选取了比亚迪、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等10家企业进行试点,覆盖了三元锂、磷酸铁锂两种技术路线,验证了标准在“热失控温度检测”“绝缘电阻检测”等项目的可行性。

试点需选取“典型企业”和“边缘企业”。典型企业(如头部电池厂、主机厂)的生产工艺成熟,能验证标准的“普遍性”;边缘企业(如中小电池厂、新势力主机厂)的工艺差异大,能验证标准的“包容性”。例如,在制定《储能电池安全检测方法》时,试点企业包括了头部储能企业(如比亚迪储能、宁德时代储能)和中小储能企业(如阳光电源、固德威),结果显示,标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要求是可达到的,同时没有降低对头部企业的要求。

多场景验证需覆盖不同应用领域。例如,某电池安全标准试点时,需在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电网侧、用户侧)、消费电子(笔记本电脑、手机)三个领域验证。例如,IEC 62619在试点时,选取了欧洲电网侧储能项目(容量100MWh)、美国用户侧储能项目(容量5MWh)、日本家庭储能项目(容量5kWh),验证了标准在不同规模储能系统的适用性。

试点结果需形成“试点报告”,包括“符合率、问题及改进建议”。例如,在GB/T 38031的试点中,某中小电池厂反映“循环寿命检测的时间太长(需要1000次循环,约3个月)”,于是标准编制组优化了“加速循环试验方法”——通过提高充放电电流(从0.5C到1C),将时间缩短到1个月,同时验证了加速方法与常规方法的结果偏差≤5%。

还要关注试点中的“非预期结果”。例如,某标准试点时,某电池企业的产品在“过充检测”中未通过,但企业反馈“其BMS的过充保护阈值比标准要求高5%”,经核查,标准中的阈值是基于三元锂电池的特性,而该企业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阈值可以适当提高。于是,标准编制组在“过充检测”部分增加了“根据电池化学体系调整阈值”的条款,提高了标准的灵活性。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能力适配

标准落地的关键是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例如,“热扩散试验”需要大型热箱(容积≥10m³)、实时温度采集系统(采样频率≥1Hz)、灭火系统(惰性气体灭火),这些设备的投入较大,中小检测机构可能不具备。行业实践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在推广GB/T 31485时,为10家地方检测机构提供了设备补贴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具备热扩散试验能力。

能力适配需“校准检测设备”。例如,加速量热仪(ARC)的温度传感器需每年校准一次,确保测量精度≤±1℃。德国TÜV南德意志集团在检测电池热失控温度时,会先校准ARC的温度传感器,用标准热源(如已知熔点的金属)验证,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人员培训也是关键。检测人员需掌握电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多领域知识,能理解标准中的技术要求。例如,“电池内部短路检测”需要用“锂金属沉积法”模拟内部短路,检测人员需知道如何控制锂金属的量(避免过量导致爆炸),如何采集电压、温度数据。中汽研每年举办“动力电池安全检测培训班”,覆盖检测机构、电池企业的200+名人员,内容包括标准解读、设备操作、案例分析。

机构需获得“资质认可”。例如,检测机构需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其检测能力需覆盖标准中的所有项目。例如,深圳中检南方检测有限公司通过CNAS认可的电池检测项目包括“热失控温度、绝缘电阻、挤压试验、过充过放试验”等,符合GB/T 31485、IEC 62619的要求。

还要建立“能力验证计划”。例如,CNAS每年组织“动力电池安全检测能力验证”,向检测机构发送盲样,要求按标准检测,然后统计结果的准确性。2023年,参与该计划的50家检测机构中,90%的机构在“热失控温度检测”中的结果与参考值偏差≤5%,体现了行业整体能力的提升。

标签: 电池安全检测

有电池安全检测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