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检测

了解最新电池安全检测行业动态

电池安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检测的高低温循环测试方法详解

消费品检测
2025-10-29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环境适应性直接关联整车安全,高低温循环测试作为环境检测核心项目,通过模拟-20℃~55℃(覆盖我国大部分极端气温)的温度交替,评估电池容量衰减、内阻变化及安全隐患。本文结合GB/T 31485等标准与实践经验,详细解析其测试方法与关键要点。

高低温循环测试的核心目的

该测试旨在模拟电池在实际使用中的极端温度场景(如北方冬季低温放电、南方夏季高温充电),通过温度交替引发的物理化学变化(低温析锂、高温电解液分解),评估电池容量保持率、内阻增长率及密封性能,提前暴露鼓包、漏液等安全风险,验证电池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耐受性。

测试环境舱的关键要求

环境舱需满足-40℃~85℃的温度范围(符合GB/T 31485标准),温度变化速率≥5℃/min(模拟车辆行驶中快速温变),舱内温度偏差≤±2℃(确保电池各部位温度一致,保证测试重复性)。测试前需用标准仪器校准温度、湿度,每季度校准一次,避免设备误差影响结果。

测试样品的制备规范

样品需从同批次量产电池中随机抽取3~5个(具代表性),预处理步骤包括:在25℃±2℃下充放电至额定容量(记录初始容量C₀、内阻R₀),调整至50%SOC(模拟日常使用的荷电状态);用聚四氟乙烯夹具固定在舱内中心,避免热传导干扰温度测试。

循环工况的标准设定

典型工况为“低温保持-升温-高温保持-降温”四阶段:首先将舱内降至-20℃(保持4小时,待电池温度稳定后以1C电流放电至截止电压);再以5℃/min速率升温至55℃(保持4小时,以1C电流充电至额定电压);最后降温至-20℃,完成一次循环。通常循环50次(占电池设计寿命的5%),部分测试会引入动态负载(模拟车辆行驶的脉冲电流),更贴近实际场景。

数据采集的核心要点

需采集的关键参数包括:环境温度(舱内内置传感器)、电池温度(粘贴在外壳的K型热电偶)、电压(测量精度±0.1%FS)、电流(测量精度±0.2%FS)、容量(每循环后计算容量保持率:Cₙ/C₀×100%)、内阻(采用1kHz频率的交流阻抗法测量)。数据每10秒采集一次,存储为CSV格式以保证可追溯性。

循环过程的安全监控

需设定多重安全阈值:高温段电池表面温度不超过60℃、低温段不低于-25℃;单体电池充电电压不超过4.41V(过充保护)、放电电压不低于2.52V(过放保护);电池内部压力不超过150kPa(密封失效预警)。若参数超限,测试系统自动切断充放电并触发声光报警。每小时人工巡检电池外观(鼓包、漏液),舱内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若发生热失控,使用锂电池专用灭火器(如FC-318),漏液时需通风清理并佩戴防毒面具。

测试后的性能评估

性能评估需综合四项指标:容量保持率≥80%(符合GB/T 31485标准)、内阻增长率≤20%、安全测试(针刺/挤压后无爆炸或起火)、外观无鼓包漏液。若全部指标达标,则判定测试合格;若任意一项不满足,需分析原因(如电解液分解导致容量衰减、极片膨胀引发鼓包)并优化电池设计,测试报告需详细记录原始数据与结论。

标签: 电池安全检测

有电池安全检测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