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检测

了解最新电池安全检测行业动态

电池安全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2025年电子电器电池安全检测相关国家标准更新内容解读

消费品检测
2025-10-11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电子电器产品向便携化、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电池安全已成为消费端与产业端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2025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电子电器产品用电池安全要求》(GB 31241-2025)系列国家标准完成重大更新,针对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柔性电池)、新兴应用场景(如户外储能、可穿戴医疗)及近年暴露的安全风险(如热失控蔓延、极端环境失效),从适用范围、检测项目、阈值要求、测试方法等多维度优化,旨在构建更精准、更全面的电池安全保障体系。本文将对此次更新的核心内容进行专业解读,助力企业与消费者理解新标准的实践要求。

适用范围扩展至新兴电子电器场景

此次标准更新的首要突破是扩大适用范围,将近年来快速迭代的新兴电子电器产品纳入管控。原标准主要覆盖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传统设备,此次新增了折叠屏手机、便携式储能电源(俗称“户外电源”)、户外便携冰箱、可穿戴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测仪、智能血糖计)、模块化电池(如可更换电池的无线耳机)五大类产品,填补了新兴场景的安全标准空白。

以折叠屏手机为例,其核心部件柔性电池的弯折疲劳特性首次被纳入检测。标准要求,柔性电池需通过“10万次弯折循环测试”——弯折角度180°、弯折半径5mm(模拟日常折叠使用场景),循环后电池需满足“三不要求”:不漏液、不鼓包、不短路。某品牌折叠屏手机的柔性电池此前仅通过5万次弯折测试,为符合新标要求,需优化电池内部结构(如采用更耐弯折的极耳材料),将弯折寿命提升至10万次。

便携式储能电源的安全要求更具针对性。这类产品的电池容量通常在500Wh以上(约为手机电池的17倍),一旦失控后果严重。标准要求其电池组需通过“多组协同安全测试”:当其中一组电池因过充触发热失控时,相邻电池组需通过热隔离材料(如气凝胶垫)阻止热扩散,且整个设备的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80℃(避免用户触碰烫伤)。此外,户外便携冰箱的电池需满足“倾斜15°防泄漏要求”,防止冰箱倾倒时电池漏液腐蚀内部元件或伤及用户。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电池安全被细化到“人体接触级”。例如,心电监测仪的电池需通过“电解质泄漏安全性测试”:当电池发生漏液时,泄漏的电解质pH值需在6~8之间(呈中性),避免腐蚀皮肤或进入人体造成伤害。而模块化电池(如无线耳机的可更换电池)则需通过“500次插拔疲劳测试”,插拔后的接触电阻不得超过10mΩ,解决了频繁插拔导致的接触点磨损、局部过热问题。

新增热扩散与热失控抑制核心检测项目

热失控是电池安全的“致命风险”,此次标准围绕“热失控触发-蔓延-后果控制”全链条新增了三项核心检测项目,填补了原标准的关键空白。

第一项是“热扩散蔓延测试”。测试流程为:将电池组置于封闭测试舱内,通过过充(0.5C电流充至150%额定容量)或穿刺(3mm不锈钢针、2mm/s速度)触发单个电芯热失控,随后监测相邻电芯的温度变化及热失控延迟时间。标准要求,相邻电芯的热失控延迟时间需≥5分钟,且整个电池组的外壳最高温度≤120℃。这一要求直接针对近年多起事故——某品牌便携式电源的电池组在单个电芯失控后,1分钟内便蔓延至整个电池组,引发火灾,若符合新标要求,5分钟的延迟时间足以让用户撤离或采取灭火措施。

第二项是“热失控气体排放要求”。电池热失控时会释放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若浓度过高易引发爆炸。标准要求,电池组需设置专用气体排放通道,且排放气体中的可燃成分浓度不得超过爆炸下限的50%。例如,某户外电源的电池组在热失控时释放的氢气浓度达80%(爆炸下限为4%),需增加气体过滤装置(如催化燃烧模块),将氢气浓度降至2%以下。

第三项是“固态电池SEI层稳定性测试”。固态电池因无液态电解质,被视为“更安全的电池技术”,但其实SEI层(固体电解质界面)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安全。标准要求,固态电池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0.5C充放)后,SEI层的阻抗增长不得超过20%——阻抗增长过快意味着SEI层破裂,可能导致内部短路。某固态电池企业的产品此前循环后的阻抗增长达30%,需优化电解质材料(如添加陶瓷颗粒增强SEI层强度)。

安全阈值按电池类型精准差异化

原标准的安全阈值多为“一刀切”,例如所有锂电池的过充保护电压均为4.35V,无法适应不同电池的特性。此次更新针对电池的“形态+化学体系”双重维度,制定了差异化阈值,提升了标准的精准性。

按形态分:圆柱型18650三元锂电池的过充保护电压从4.35V降至4.3V,因为圆柱电池的金属外壳强度高,过充至4.35V易导致锂枝晶穿透隔膜;方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压力释放阀(PRV)启动压力从150kPa调整至120kPa,因为方型电池的外壳更厚,更低的启动压力能及时释放内部压力;锂聚合物电池的外壳破裂温度从150℃降至130℃,因为铝塑膜外壳强度低,更早破裂可避免内部压力积聚引发爆炸。

按化学体系分: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的“针刺后的温度峰值”要求≤200℃,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的温度峰值要求≤150℃;锰酸锂电池的“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需≥80%(原标准为70%),且循环后的电池需通过穿刺测试(无热失控),因为锰酸锂材料循环后易出现结构崩塌,增加安全风险。

此外,标准还细化了“漏液量”阈值:锂聚合物电池的漏液量不得超过电池质量的2%(如100g电池漏液≤2g),圆柱电池的漏液量不得超过1%,避免因漏液导致的电路短路或腐蚀问题。某锂聚合物电池企业的产品此前漏液量达5%,需优化铝塑膜的热封工艺,减少漏液风险。

环境适应性测试覆盖极端使用场景

随着电子电器向户外、极端环境延伸(如登山用的卫星电话、极地考察用的便携电脑),标准强化了环境适应性测试,要求电池在极端条件下仍保持安全性能。

首先是“极端温度循环测试”。原标准的温度范围为-20℃~60℃,此次扩展至-40℃~85℃,循环次数从5次增加至10次。例如,便携式卫星电话的电池需在-40℃环境下保持24小时后,仍能正常启动且放电容量≥80%额定容量;户外电源的电池需在85℃环境下放置4小时,无鼓包、漏液现象。某品牌户外电源的电池此前在70℃环境下便出现鼓包,需改进电池的隔热材料(如添加耐高温的环氧树脂)。

其次是“高海拔低气压测试”。标准要求电池在海拔5000米(气压50kPa)环境下,经过5次充放电循环后,无漏液、鼓包或电压异常。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电池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差增大,易导致外壳破裂。某登山用卫星电话的电池此前在海拔4000米时便出现外壳破裂,需优化压力释放阀的设计,将启动压力从150kPa调整至100kPa。

还有“低气压下的放电性能测试”。标准要求电池在海拔5000米(气压50kPa)环境下,放电容量需≥70%额定容量,且放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60℃。例如,某高海拔登山用卫星电话的电池,此前在5000米海拔下放电容量仅为50%,且温度升至70℃,需优化电池的电极材料(如采用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管),提升低气压下的放电性能与安全性。

最后是“湿度循环测试”。标准要求电池在95%相对湿度、40℃环境下放置72小时后,绝缘电阻≥100MΩ,避免因潮湿导致的内部短路。例如,智能手表的电池需通过此测试,解决了雨季或游泳时电池受潮的安全隐患。

溯源与标识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次更新强化了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要求,通过“数字标识+强制标注”,让消费者与企业能快速获取电池的安全信息。

首先是“唯一数字身份标识”。标准要求每块电池需具备二维码形式的唯一标识,包含生产企业名称、电芯型号、检测报告编号、安全阈值(如最高充电电压、极限温度)、生产批次等信息。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直接查看电池的“安全档案”,若发现二手翻新电池或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可直接溯源至生产环节。某电池企业此前未做溯源标识,为符合新标要求,需在生产线上增加二维码喷印设备。

其次是“强制标识内容”的细化。标准要求电池外壳必须标注“三项核心信息”:一是“热失控风险提示”(如“避免穿刺、过充、高温”);二是“适用环境温度范围”(如“-10℃~50℃”);三是“压力释放方向”(用红色箭头标注)。原标准仅要求标注容量、电压,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信息的需求——例如,某消费者将户外电源的电池放在60℃的汽车后备箱,导致电池鼓包,若电池标注了“适用温度≤50℃”,即可避免此类事故。

此外,标准还要求电池的“安全证书”需随电池同步提供——安全证书包含电池的检测报告摘要、安全阈值、生产企业的质量承诺等信息。消费者购买电池时,可要求商家提供安全证书,若商家无法提供,说明电池未通过新标检测,需谨慎购买。某电商平台的电池卖家此前未提供安全证书,为符合新标要求,需联系生产企业获取并上传至商品详情页。

测试方法标准化提升结果可比性

原标准中,不同检测机构的测试方法存在差异(如穿刺针直径有3mm、5mm,穿刺速度有1mm/s、5mm/s),导致测试结果“同电池不同结论”。此次更新对12项关键测试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确保结果的可比性与权威性。

例如,“穿刺测试”统一要求:使用直径3mm的不锈钢针(尖端锋利),穿刺速度2mm/s,穿刺位置为电池的几何中心(避免因穿刺位置不同导致的结果差异)。某实验室此前用5mm针测试某电池未发生热失控,但用3mm针测试时,电池在30秒内温度骤升至180℃,符合热失控条件——标准化的测试方法能更真实反映电池的安全性能。

“过充测试”的标准化:统一采用0.5C电流充电,直至电池电压达到“化学体系上限”——三元锂电池为4.6V,磷酸铁锂电池为3.9V,锰酸锂电池为4.3V。原标准中过充电流有0.2C、0.5C、1C三种,导致过充时间差异大,无法准确评估过充风险。

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温度数据需以每秒100次的频率采集(原标准为每秒10次),压力数据需精准至1kPa(原标准为5kPa),电压数据精准至0.01V。例如,某电池在过充时,温度从100℃升至200℃仅用了5秒,若按原标准每秒10次采集,会错过温度骤升的关键数据,而每秒100次采集能准确捕捉这一变化。

此外,标准还明确了“测试设备的校准要求”:检测机构的穿刺设备、温度测试仪、压力传感器需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设备的准确性。某检测机构此前未定期校准温度测试仪,导致测试结果偏差达10℃,不符合新标 requirements,需建立设备校准台账。

标签: 电池安全检测

有电池安全检测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