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性能检测按ASTM D1238标准进行熔融指数测试的步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ASTM D1238是国际通用的热塑性塑料熔融指数(MI)测试标准,通过测量规定温度、负荷下树脂熔体的挤出速率,反映材料的流动性与加工性能,是塑料生产、配方优化及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掌握其标准化测试步骤,能确保数据准确性与结果可比性,为材料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ASTM D1238的适用范围与测试原理
ASTM D1238适用于热塑性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的熔融指数测试,不适用于熔体粘度极高或极低、易分解或交联的材料(如某些工程塑料或热固性树脂)。
测试原理基于“熔体流动速率”的定义:在规定的温度(如190℃、230℃)和负荷(如2.16kg、5kg)下,热塑性塑料熔体通过标准尺寸的口模(直径2.095mm,长度8.000mm),每10分钟挤出的熔体质量(以克计),即为该材料的熔融指数(MI),数值越大表示材料流动性越好。
测试设备与校准要求
ASTM D1238要求的核心设备为熔融指数仪,主要组件包括:带加热系统的圆柱形加热筒(内径9.550mm±0.025mm)、标准口模(内径2.095mm±0.005mm,长度8.000mm±0.025mm)、活塞杆(直径9.475mm±0.015mm,头部为平端)、可调节负荷的砝码(精度±1%)。辅助设备包括:精度0.001g的分析天平、计时器(精度0.1s)、切样刀(锋利,用于切断挤出的熔体)、温度校准仪(如标准热电偶)。
设备校准是确保测试准确的前提:1)温度校准:将热电偶插入加热筒中心孔,待温度稳定后,测量加热筒内实际温度,需与设定温度偏差≤±0.5℃;
2)口模校准:用千分尺测量口模的内径和长度,需符合标准尺寸;
3)活塞杆校准:检查活塞杆的直径和垂直度,确保其在加热筒内运动顺畅,无卡滞或晃动;
4)砝码校准:用天平称量砝码总质量,误差需≤±1%。
试样的准备与处理
试样需满足以下要求:1)干燥处理:对于吸湿性热塑性塑料(如聚酰胺、聚碳酸酯),测试前需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如PA66在80℃-100℃干燥4-6小时),确保水分含量≤0.1%,避免测试中产生气泡影响结果;
2)杂质去除:用筛网或手工挑选,去除试样中的灰尘、金属颗粒、交联块等杂质,防止堵塞口模或损坏设备;
3)颗粒均匀性:将试样破碎或筛选至均匀颗粒(直径约2-5mm),避免过大颗粒难以填充加热筒或导致熔体流动不均。
试样量需足够填充加热筒:通常每测试一次需要8-10g试样(具体量根据加热筒容量调整),确保活塞杆下降至规定位置时,熔体能持续挤出。
测试前的设备调试与准备
1)温度预热:开启熔融指数仪,设定目标温度(如测试聚乙烯时设定190℃,聚丙烯设定230℃),待温度稳定(指温度波动≤±0.5℃持续30分钟以上)后方可进行测试;
2)口模安装:用清洁布擦拭口模表面,将其放入加热筒底部,用专用工具(如口模棒)压实,确保口模与加热筒底部紧密贴合;
3)试样填充:将干燥后的试样缓慢倒入加热筒,避免试样散落或产生空隙,然后将活塞杆插入加热筒,轻轻下压至试样表面,使试样与加热筒内壁接触;
4)预熔与排气:待试样在加热筒内熔融(时间约为4-6分钟,具体根据材料而定),缓慢下压活塞杆,排出加热筒内的空气和低分子挥发物(表现为熔体中无气泡冒出),此时活塞杆应下降至“预压位置”(通常为加热筒顶部以下10-20mm)。
正式测试的操作步骤
1)施加负荷:确认预熔与排气完成后,将规定质量的砝码(如测试PE时用2.16kg砝码)轻轻放在活塞杆顶部,确保砝码的中心与活塞杆轴线完全对齐,避免产生偏载;
2)标记线对齐:观察活塞杆上的标记线(通常为两条环形刻线,间距约25mm),当活塞杆因熔体挤出而下降至第一条标记线(起始线)与加热筒顶部边缘对齐时,立即启动计时器;
3)切样与计时:当活塞杆继续下降至第二条标记线(终止线)与加热筒顶部边缘对齐时,立即停止计时器,并同时用切样刀在口模出口处快速切断熔体(切样时刀面需与熔体挤出方向垂直,确保试样长度一致);
4)试样称量:将切断的熔体段放入分析天平,称量其质量(精确至0.001g),记录数据;
5)重复测试:同一试样需连续测试3-5次,每次测试前需重新填充试样并预熔排气,确保数据的重复性。
注意事项:a)切样时需快速、准确,避免熔体拉伸或断裂影响质量测量;b)测试过程中需保持温度稳定,若温度波动超过±0.5℃,需重新预热后再测试;c)若熔体挤出时出现波动(如时快时慢)或产生气泡,需停止测试,检查试样干燥情况或设备是否堵塞。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根据ASTM D1238的要求,熔融指数(MI)的计算公式为:MI = (m × 600) / t,其中:m为切断的熔体段质量(单位:g),t为活塞杆从起始线下降至终止线的时间(单位:s),600是将时间从秒转换为10分钟(600秒)的系数。
数据处理需遵循以下规则:1)同一试样的多次测试结果中,若某一结果与平均值的偏差超过10%,需视为异常值并剔除(需说明剔除原因);
2)保留有效数字:熔融指数结果需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如MI=2.3g/10min,MI=10g/10min);
3)结果表示:需注明测试条件,即温度与负荷(如MI=3.2g/10min @190℃/2.16kg)。
示例:若某次测试中,熔体质量m=0.850g,时间t=30s,则MI=(0.850×600)/30=17g/10min;若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16.8g/10min、17.2g/10min、18.5g/10min,其中18.5g/10min与平均值(17.5g/10min)的偏差约5.7%,未超过10%,则取平均值17.5g/10min,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为18g/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