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

了解最新汽车材料耐候性测试,材料耐候性测试行业动态

汽车材料耐候性测试,材料耐候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汽车材料耐候性测试中的紫外线老化测试步骤与要求

汽车检测
2025-11-04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材料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中,紫外线辐射是引发老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会导致材料褪色、开裂、性能下降等问题。紫外线老化测试作为耐候性评估的关键手段,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紫外线辐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快速验证材料的抗老化能力,是保障汽车部件耐用性与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紫外线老化测试的基本原理

汽车材料多为聚合物(如塑料、橡胶、涂料),其分子链中的共价键键能与紫外线(尤其是UV-A和UV-B波段)的光子能量匹配。当紫外线辐射作用于材料时,光子能量会打破分子链间的化学键,引发降解反应,导致材料分子量降低、结构松散。

同时,材料中的添加剂(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会优先吸收紫外线能量,逐渐消耗殆尽,失去对基材的保护作用。此外,测试中模拟的冷凝或湿度环境会加速分子链的水解反应,与紫外线形成协同老化效应,更贴近自然环境中的真实老化过程。

测试前的样品准备要求

样品需具有代表性,应从汽车实际使用的材料或部件上截取,覆盖不同部位(如外饰的保险杠、内饰的仪表板)。样品尺寸需符合测试标准要求,通常为100mm×100mm或按设备夹具尺寸调整,厚度应与实际使用厚度一致。

样品预处理需严格执行:首先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清洁表面,去除油污、灰尘等杂质;然后在标准环境(温度23℃±2℃、湿度50%±5%)下放置24小时以上,使样品状态稳定;若为复合材料,需保证各层结构完整,避免预处理过程中出现分层。

样品数量需满足测试需求,通常每组至少3个平行样,以减少实验误差;对于有颜色要求的材料,需额外准备色差测试的基准样。

测试设备的关键参数设定

紫外线波长是核心参数,通常选择UV-A(315nm-400nm)或UV-B(280nm-315nm)波段。UV-A更贴近自然紫外线的长波部分,适用于评估长期老化;UV-B能量更高,加速老化效果更明显,常用于快速筛选试验。

辐照强度需按标准校准,如ISO 4892-3要求UV-A辐照强度为0.89W/m²·nm(340nm处),UV-B为0.15W/m²·nm(313nm处)。温度控制包括黑板温度(BPT)和箱体空气温度,黑板温度通常设定为60℃±3℃(辐照阶段),冷凝阶段为50℃±3℃;空气温度需比黑板温度低5℃-10℃,避免样品表面过热。

湿度与循环周期:测试通常采用“辐照+冷凝”交替循环,如ISO 4892-3的1号循环为8小时辐照(湿度<10%)+4小时冷凝(湿度>95%);SAE J2020则为4小时辐照+4小时冷凝。循环周期需根据材料类型调整,如涂料通常采用200-1000小时循环,橡胶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测试过程的操作步骤

样品安装:将预处理后的样品固定在设备的样品架上,采用夹具或胶带固定,避免样品变形;样品间需保持至少10mm间距,确保辐照均匀;样品架需与紫外线灯管平行,距离灯管中心150mm-200mm(按设备说明书)。

设备检查:启动前需校准辐照强度(用标准紫外辐照计测量340nm或313nm处的强度),检查冷凝系统的水位(确保冷凝水充足),测试安全装置(如超温保护、断电报警)是否正常。

运行监控:启动设备后,每小时记录一次黑板温度、空气温度和湿度;每24小时观察样品状态,如是否出现变色、开裂;若参数偏离设定值(如温度波动超过±3℃),需暂停测试并调整。

周期执行:按标准要求的时间点终止测试,如200小时、500小时、1000小时,每个周期需取出样品进行性能评估,再重新安装继续测试(若需累计周期)。

测试后的性能评估指标

外观评估:采用色差仪测量样品的ΔE*(总色差),判断褪色程度;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表面是否有开裂、粉化(用胶带剥离法测试粉化等级);记录样品的光泽变化(用光泽计测量60°或85°光泽度)。

物理性能: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需按GB/T 1040或ISO 527标准测试,对比老化前后的变化率(如拉伸强度保留率<70%视为失效);对于橡胶材料,需测试硬度变化(邵氏A硬度)和压缩永久变形。

化学性能: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分子量分布,判断分子链降解程度;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添加剂残留(如紫外线吸收剂的特征峰消失);对于涂料,需测试涂层的附着力(划格法)。

常见标准与合规要求

国际常用标准包括ISO 4892-3《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线灯》、SAE J2020《汽车外饰材料的紫外线暴露试验》、ASTM G154《非金属材料荧光紫外线暴露的标准实践》。国内标准为GB/T 16422.3《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线灯》。

不同标准的参数差异:ISO 4892-3允许选择UV-A或UV-B,循环周期灵活;SAE J2020强制使用UV-A(340nm),辐照强度为0.55W/m²·nm,循环为4小时辐照+4小时冷凝;GB/T 16422.3与ISO 4892-3技术内容一致,适用于国内汽车企业。

合规要求:汽车制造商通常要求供应商按指定标准测试,如大众VW 50180要求使用ISO 4892-3,辐照周期1000小时;丰田TSM 0501G要求使用SAE J2020,测试时间500小时。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样品代表性:需覆盖汽车不同部位的材料,如外饰的聚丙烯(PP)保险杠、内饰的聚氯乙烯(PVC)仪表板、涂层的氨基烤漆,避免单一材料测试导致结果偏差。

设备校准:每3个月需用标准紫外辐照计校准灯管的辐照强度,每6个月更换一次灯管(若辐照强度下降超过10%);黑板温度计需定期用标准温度计校准,确保温度测量准确。

环境稳定性:测试设备需放置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房间,避免外界温度变化影响箱内温度;冷凝水需使用去离子水,防止水中杂质在样品表面形成污渍。

数据记录:需详细记录每个测试周期的参数(辐照强度、温度、湿度)、样品状态(外观变化时间点)、性能测试结果(如200小时后的ΔE*值),数据需可追溯,便于后期分析。

有汽车材料耐候性测试,材料耐候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