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

了解最新膳食纤维检测行业动态

膳食纤维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膳食纤维检测包含的总膳食纤维及可溶性组分测定方法

食品检测
2025-10-09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膳食纤维作为人体必需的第七大营养素,对肠道健康、血糖调控等具有关键作用。准确测定总膳食纤维(TDF)及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含量,是食品营养评价、产品研发及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本文围绕两类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展开,详细解析各方法的原理、操作要点及适用场景。

总膳食纤维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离逻辑

膳食纤维是一类不能被人体小肠消化酶分解的多糖及木质素的总称,根据水溶性差异可分为总膳食纤维(TDF)、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其中TDF=SDF+IDF。分离SDF与IDF的核心逻辑是“特定条件下的溶解性”——通常以水或缓冲液为溶剂,在40~60℃条件下搅拌,能溶解的组分即为SDF,剩余不溶物为IDF。

需注意的是,这种溶解性并非绝对,而是受pH、温度及共存物质影响。例如,果胶在酸性条件下溶解性降低,而β-葡聚糖在热水中溶解性更好。因此,测定前需明确“可溶性”的定义(如AOAC标准中的“在pH7.0、60℃条件下可溶于水”),确保分离结果的一致性。

TDF的测定需同时涵盖SDF与IDF,因此方法设计需兼顾“去除非膳食纤维成分”与“回收所有膳食纤维组分”;而SDF的测定则需先去除IDF,再针对可溶性部分进行纯化与定量。

总膳食纤维的经典测定方法——酶重量法

酶重量法是AOAC(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TDF标准方法(如AOAC 991.43、ISO 13875),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三步酶解去除样品中的淀粉、蛋白质等非膳食纤维成分,再通过乙醇沉淀回收可溶性膳食纤维,最终以重量法计算总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分为四部分:1、样品前处理:高脂肪样品需用乙醚脱脂(避免干扰过滤),干燥后粉碎至40目(保证酶解充分);2、酶解:首先加入热稳定α-淀粉酶(95~100℃,30分钟)分解淀粉,冷却后用氢氧化钠调pH至7.5,加入蛋白酶(60℃,30分钟)分解蛋白质,再用盐酸调pH至4.5,加入葡萄糖苷酶(60℃,30分钟)分解残留的非膳食纤维多糖;3、乙醇沉淀:酶解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4倍体积的95%乙醇(最终浓度约80%),静置1小时使SDF沉淀;4、过滤与校正:用预称重的玻璃坩埚过滤混合液,收集残渣(IDF+SDF沉淀),依次用70%乙醇、95%乙醇与丙酮洗涤(去除残留乙醇与杂质),105℃干燥2小时称重,再经550℃灰化3小时(去除矿物质)与凯氏定氮(去除蛋白质)校正,最终TDF含量=(残渣重量-灰分重量-蛋白质重量)/样品重量×100%。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准确性高,能有效去除淀粉、蛋白质等干扰物,适用于绝大多数食品(如谷物、果蔬、乳制品)。但缺点也较明显:操作步骤繁琐(需3~4小时)、耗时久,且对实验室设备(如恒温水浴锅、马弗炉)要求较高。

需注意的关键要点:酶的活性需提前验证(如α-淀粉酶需能完全分解可溶性淀粉);乙醇沉淀时需缓慢加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沉淀不均;过滤时需控制真空度(避免残渣穿滤)。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分离与测定——酶重量法的衍生应用

酶重量法不仅能测TDF,也能同步分离SDF:在酶解后的步骤中,上清液经乙醇沉淀得到的沉淀即为SDF,而过滤后的残渣为IDF。若需单独测定SDF,可调整步骤:先将样品用中性洗涤剂(含CTAB)处理,过滤去除IDF,取滤液进行酶解(去除淀粉、蛋白质),再用乙醇沉淀SDF,干燥称重即可。

单独测SDF的操作要点:1、IDF的去除:用中性洗涤剂溶液(0.5% CTAB、0.18M EDTA、0.03M Na₂B₄O₇·10H₂O,pH7.0)煮沸样品30分钟,用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滤液即为含SDF的溶液;2、酶解纯化:滤液冷却后,按酶重量法的步骤加入α-淀粉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去除非膳食纤维成分;3、乙醇沉淀:加入80%乙醇沉淀SDF,静置过夜(或1小时)确保沉淀完全;4、干燥与校正:过滤后用乙醇洗涤,105℃干燥,同样需灰化与凯氏定氮校正。

该方法的优势是与TDF测定方法一致,结果具有可比性,适用于需要同时测TDF与SDF的样品。但需注意:中性洗涤剂处理时需避免过度煮沸(防止SDF降解);乙醇沉淀时温度需控制在室温(高温会降低沉淀效率)。

例如,测定苹果中的SDF:苹果样品粉碎后,用中性洗涤剂煮沸30分钟,过滤去除苹果渣(IDF),滤液加淀粉酶分解淀粉,蛋白酶分解蛋白质,葡萄糖苷酶分解果胶以外的多糖,然后加乙醇沉淀,得到的沉淀即为苹果中的SDF(主要是果胶)。

化学法测定——中性洗涤剂法与酸性洗涤剂法的互补

化学法以洗涤剂的溶解性差异为基础,常用的有中性洗涤剂法(NDF)与酸性洗涤剂法(ADF),主要用于饲料与谷物中膳食纤维的测定,也可辅助分离SDF。

中性洗涤剂法(AOAC 973.18):用含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中性溶液(pH7.0)处理样品,溶解细胞内容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不溶的残渣为NDF(IDF+木质素),滤液中的可溶性部分即为SDF,但需进一步酶解去除非膳食纤维成分才能得到纯SDF。该方法的优点是快速(1~2小时),缺点是滤液中SDF纯度低。

酸性洗涤剂法(AOAC 973.19):用含CTAB的酸性溶液(pH2.0)处理样品,溶解半纤维素与细胞内容物,不溶的残渣为ADF(纤维素+木质素)。NDF与ADF的差值即为半纤维素(属于IDF的一部分),可辅助分析膳食纤维的组分。

化学法的适用场景:饲料行业中快速测定膳食纤维总量(NDF),或分析谷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但对于食品中的SDF测定,需与酶法结合,否则会因滤液中含非膳食纤维成分(如可溶性淀粉)导致结果偏高。

色谱法——精准定量的现代技术

对于需要精准测定膳食纤维组分(如β-葡聚糖、果胶、菊粉)的场景,色谱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离子色谱IC)是更优选择。其原理是将膳食纤维酸水解为单糖(如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通过色谱分离单糖,再根据单糖组成计算膳食纤维含量。

HPLC测定SDF的步骤:1、SDF分离:按酶重量法分离得到SDF;2、酸水解:将SDF用2M三氟乙酸(TFA)在121℃水解2小时,得到单糖溶液;3、色谱分离:用氨基柱(如Luna NH₂),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流速1.0mL/min,示差折光检测器(RID)检测;4、定量:用标准单糖(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的校准曲线计算各单糖含量,再乘以聚合度系数(如β-葡聚糖的聚合度约100,即单糖含量×100/162,162为葡萄糖的分子量)得到SDF含量。

色谱法的优势:能精准测定膳食纤维的具体组分(如知道SDF中果胶占多少,β-葡聚糖占多少),结果重复性好;缺点是成本高(需HPLC仪器与标准品)、步骤多(水解与衍生化),适用于研发场景(如膳食纤维补充剂的组分分析)。

需注意的要点:酸水解的条件需优化(如TFA浓度、水解时间),避免单糖降解;若用紫外检测器,需将单糖衍生为有紫外吸收的物质(如苯甲酰化);色谱柱的选择需匹配单糖类型(如酸性单糖用离子交换柱)。

测定中的常见干扰与解决策略

膳食纤维测定中常见的干扰因素包括:淀粉残留、蛋白质残留、脂肪干扰、非膳食纤维多糖。需针对性解决:

1、淀粉残留:若α-淀粉酶活性不足,会导致淀粉未完全分解,残留淀粉会被乙醇沉淀计入结果。解决方法:提前用可溶性淀粉验证酶活性(酶解后碘液检测无蓝色);增加酶用量(原用量的1.5倍)。

2、蛋白质残留:蛋白酶未完全分解蛋白质,残留蛋白质会被过滤到残渣中。解决方法:调整蛋白酶pH至7.5~8.0(符合最适pH);延长作用时间至60分钟。

3、脂肪干扰:高脂肪样品(如坚果)中的脂肪会包裹膳食纤维,阻碍酶解。解决方法:用乙醚脱脂(样品与溶剂比例1:5,超声10分钟,重复2次);脱脂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4、非膳食纤维多糖干扰:如麦芽糊精(淀粉水解物)会被误计入SDF。解决方法:增加葡萄糖苷酶用量;酶解后用血糖仪检测滤液葡萄糖含量,若含量高则重新处理。

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总结

选择测定方法需结合样品类型、测定目的与实验室条件:1、食品标签声称(常规质量控制):优先选酶重量法(AOAC标准,结果权威);2、生产线快速筛查:选近红外光谱法(NIR,需校准)或中性洗涤剂法(快速);3、研发组分分析(如膳食纤维补充剂):选色谱法(HPLC/IC,精准测组分);4、同时测TDF与SDF:选酶重量法的衍生步骤(同步分离)。

例如,乳制品企业测酸奶中的TDF与SDF:用酶重量法,因酸奶脂肪含量低,酶解容易,结果符合国标;膳食纤维补充剂企业测β-葡聚糖含量:用HPLC法,需精准组分数据用于产品宣传。

需注意的是,不同方法结果可能有差异(如酶重量法测的TDF比化学法高,因包含SDF),报告结果时需注明所用方法(如“TDF含量按AOAC 991.43测定为5.2%”)。

标签: 膳食纤维检测

有膳食纤维检测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