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检测实验室的样品接收及管理流程规范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膳食纤维作为人体必需营养素,其检测结果是食品营养评价、功效声称的核心依据。样品接收与管理是膳食纤维检测实验室的首道流程,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追溯性。建立规范的样品接收及管理流程,是实验室符合ISO/IEC 17025认可、保障结果可靠的关键环节。
样品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膳食纤维检测实验室的样品接收人员需具备食品检验知识及体系培训,熟悉膳食纤维特性——如可溶性纤维易吸潮、不溶性纤维易被微生物分解,能识别保存风险。
接收人员需定期参加培训,内容涵盖膳食纤维样品保存技术、实验室管理体系更新及异常应急处理,确保能力持续符合要求。
接收区域需设独立空间,配备温湿度监测、防污染设施及临时保存设备:干燥样品需提前准备密封干燥器;鲜样或高水分样品需预冷4℃以下冷藏柜,避免接收中变质。
接收前需准备标准化记录表格,包括《样品接收单》(含委托方、样品信息、检测项目等)、唯一性标识标签(条形码/二维码)及《温湿度记录》,确保可追溯。
样品接收时的核对与核查
接收人员首先核对《检测委托单》与样品的一致性:确认委托方信息、样品名称(如“小麦麸皮不溶性纤维”)、检测项目是否在实验室能力范围内,超范围需拒绝接收。
核查样品状态是核心: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样品是否霉变/异味/结块——如膳食纤维补充剂胶囊破裂、果蔬腐烂,需拍照记录并出具《状态异常告知书》,由委托方确认是否继续检测。
核对样品数量是否满足检测需求——膳食纤维检测需一定量样品用于前处理及平行样,若数量不足,需及时与委托方沟通补充。
核查样品初始标识:若委托方标识不清,需当场补充唯一性标识,并在《接收单》备注,避免样品混淆。
样品的唯一性标识与登记
样品接收后需立即赋予唯一性标识,规则统一为“实验室代码+年份+月份+流水号”(如“SF-202405-012”),或用二维码包含更多信息(委托方、检测项目、保存条件等)。
标识需清晰易读,推荐打印条形码/二维码,粘贴在包装显眼位置——纸质包装用不干胶、玻璃容器用防水标签、软包装贴袋口,避免磨损褪色。
标识完成后,将信息录入LIMS系统:包括样品编号、委托方、状态、检测项目、保存条件等,核对《接收单》与系统信息一致后签字确认。
同批次多份样品需加序号(如“SF-202405-012-1”),确保每份样品可独立追溯。
样品的临时保存与传递
接收后样品需按特性临时保存:干燥样品立即入密封干燥器;鲜样30分钟内转冷藏柜(≤4℃);冷冻样品转-18℃冷冻柜。临时保存期间每2小时查温度,确保符合要求。
样品传递至检测部门需填《传递单》,包含编号、名称、保存条件等,双方当面核对状态及标识,签字确认。传递中保持条件:冷藏样品用保温箱+冰袋,干燥样品用密封袋防污染。
内部流转多部门需更新LIMS状态,确保各环节人员查看样品位置及要求。
若样品需跨部门流转,需在系统中记录每一步流转信息,避免丢失或错漏。
样品的退回与处置
委托方取消检测或样品不符要求时,需填《样品退回单》,明确退回原因(如“取消检测”“样品霉变”),委托方签字后退回,确保包装完好。
检测后剩余样品按委托方要求处理:需返还的在报告出具后7日内联系领取,超30天未领的按无主样品处置;不返还的按《废弃物管理程序》处理——生物样品无害化、化学样品按危废收集。
处置需记录《样品处置记录》,包含编号、原因、方式、日期及人员,确保可追溯。
退回或处置过程需拍照留证,避免后续争议。
样品管理的异常处理
样品破损(如玻璃瓶装提取物破裂)需立即清理,拍照记录,填《异常事件记录》,通知委托方协商解决方案(重新采样或终止检测)。
保存温湿度超标(如冷藏柜升至6℃)需查故障原因,记录超标时间,评估影响:若鲜样超标可能变质,需告知委托方重新采样;干燥样品无影响则在报告备注。
样品丢失需启动追溯:查LIMS流转记录、监控录像,找不到需汇报管理层并通知委托方,协商解决(重新采样或赔偿),同时采取纠正措施(如加强流转核对)。
异常处理后需更新LIMS系统,确保所有环节可查。
样品管理的记录与追溯
所有记录(《接收单》《传递单》《异常记录》等)需按编号归档,保存不少于5年(或按委托方要求),电子记录需备份防丢失。
通过LIMS系统追溯样品全流程:输入编号可查委托方、接收状态、保存条件、流转环节、检测结果及处置情况,确保结果可追溯。
每季度审核记录完整性:检查《接收单》是否填全、《温湿度记录》是否连续、《异常记录》是否有纠正措施,确保符合体系要求。
记录需清晰准确,避免模糊表述,确保追溯时能快速定位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