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脏组织中蛋白质分离鉴定的SDS-PAGE检测服务方案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大鼠肝脏是生物医药研究常用的组织模型,其蛋白质组分析对肝脏疾病机制、药物代谢等研究具有关键意义。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为蛋白质分离的经典技术,能基于分子量实现高效分离,是蛋白质鉴定的基础。本服务方案围绕大鼠肝脏组织的特性,构建标准化SDS-PAGE检测流程,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蛋白质分离与初步鉴定支持。
样本接收与预处理
服务启动前明确样本要求:大鼠肝脏组织需为新鲜采集后立即液氮速冻或-80℃冻存的样本,禁止反复冻融(反复冻融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导致降解)。接收样本后,首先称量100-200mg组织,加入预冷的RIPA裂解液(含1%蛋白酶抑制剂cocktail,抑制蛋白酶活性),使用组织匀浆机在冰上匀浆(转速20000rpm,每次30秒,重复3次),确保组织充分破碎。
匀浆后的样本需在4℃、12000g条件下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作为蛋白质提取液。随后通过BCA法测定蛋白浓度(浓度需控制在1-5mg/mL):若浓度过高,用裂解液稀释;若浓度过低,通过真空浓缩仪浓缩,保证后续上样量的一致性。
预处理过程中需全程保持低温(0-4℃),避免蛋白质变性;同时设置空白对照(仅含裂解液),用于排除试剂本底干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试剂与设备准备
核心试剂包括:30%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储备液(比例29:1,用于制备凝胶)、10%SDS溶液(电泳缓冲液与凝胶的关键成分)、Tris-HCl缓冲液(pH8.8的分离胶缓冲液与pH6.8的浓缩胶缓冲液)、10%过硫酸铵(APS,引发凝胶聚合,需现配现用)、TEMED(加速聚合,避免接触皮肤)、5×上样缓冲液(含β-巯基乙醇,用于蛋白变性)、1×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含0.1%SDS,维持电泳环境)。
设备需提前调试:垂直电泳仪(确保胶板密封良好,无漏液)、高速冷冻离心机(4℃预冷)、凝胶成像系统(校准光源与分辨率)、组织匀浆机(消毒并预冷)。
此外,需准备10-250kDa范围的预染蛋白质分子量标准,用于后续分子量比对。
试剂配制需严格遵循要求:丙烯酰胺溶液需避光保存(防止光聚合),SDS用Milli-Q水配制(避免离子干扰),APS与TEMED需在凝胶灌注前立即加入(保证聚合效率)。每批试剂需进行质量验证,如通过空白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有杂带。
SDS-PAGE凝胶制备
根据目标蛋白分子量选择凝胶浓度:大鼠肝脏中常见蛋白分子量多在15-100kDa之间,通常选用10%分离胶(配方:30%丙烯酰胺4mL、1.5M Tris-HCl(pH8.8)3mL、Milli-Q水3mL、10%SDS0.1mL、10%APS0.1mL、TEMED0.004mL);浓缩胶选用5%(配方:30%丙烯酰胺0.83mL、1M Tris-HCl(pH6.8)1.25mL、Milli-Q水7.8mL、10%SDS0.1mL、10%APS0.1mL、TEMED0.008mL)。
制备流程:首先组装胶板(将洁净玻璃片与spacer固定在电泳槽基座),灌注分离胶至胶板高度的2/3处,沿壁缓慢加入无水乙醇(厚度约1cm)压平胶面;待分离胶聚合(约30分钟)后,倒去乙醇,灌注浓缩胶至胶板顶部,立即插入干净梳子(避免气泡);浓缩胶聚合(约20分钟)后,拔出梳子,用电泳缓冲液冲洗加样孔。
关键控制聚合时间:APS与TEMED的用量需根据室温调整(25℃以上减少用量,15℃以下增加用量),避免凝胶聚合过快导致不均匀;同时胶板需保持垂直,防止凝胶倾斜影响电泳条带的平直度。
样品制备与上样
取预处理后的蛋白质提取液,按1:4比例加入5×上样缓冲液(含5%β-巯基乙醇,还原蛋白质中的二硫键,使蛋白完全变性),充分混匀后,置于沸水浴中煮沸5分钟,然后立即置于冰上冷却(防止蛋白复性)。
上样前将凝胶安装至电泳仪,加入1×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液面需覆盖加样孔)。用微量移液器吸取样品(每孔上样量为20-50μg蛋白,通常不超过20μL),缓慢注入加样孔底部(避免样品溢出或产生气泡);同时在两侧加样孔加入预染分子量标准(5μL/孔),用于后续分子量比对。
上样注意事项:加样顺序需准确记录(对应样本编号),避免混淆;移液器枪头需避免接触加样孔边缘(防止刮伤凝胶);若加样孔中有气泡,需用枪头轻轻刺破,否则会导致样品条带扭曲。
电泳操作与参数设置
电泳程序分两阶段:首先以恒压80V运行浓缩胶(电流约10-20mA),直至溴酚蓝(上样缓冲液中的指示剂)进入分离胶(约20-30分钟);随后调整电压至120V运行分离胶(电流约30-50mA),直至溴酚蓝到达凝胶底部1cm处停止电泳(约60-90分钟)。
电泳过程中需监测参数变化:若电流突然升高,需立即停止电泳并检查(可能因凝胶泄漏或缓冲液不足)。室温电泳时,需用风扇降温避免设备过热;若样本对温度敏感,可采用4℃低温电泳(将电泳槽置于冰箱或连接循环冷却系统),防止蛋白质变性或条带扩散。
关键控制电泳时间:需根据溴酚蓝的迁移位置判断终止时机,避免小分子蛋白跑出凝胶;同时每批实验需保持一致的电泳参数,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蛋白质染色与显影
常规检测采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检测限约0.1μg蛋白):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置于固定液(40%甲醇+10%冰醋酸+50%水)中固定30分钟(防止蛋白扩散);然后转移至染色液(0.1%考马斯亮蓝R-250+40%甲醇+10%冰醋酸)中,摇床振荡染色1小时(室温);接着用脱色液(40%甲醇+10%冰醋酸+50%水)振荡脱色数次(每次30分钟),直至背景清晰、条带明显。
低丰度蛋白检测采用银染法(检测限约0.01μg蛋白):固定液为50%甲醇+10%冰醋酸+40%水,固定30分钟;用0.02%戊二醛溶液敏化10分钟(增强银离子结合);Milli-Q水冲洗3次(每次5分钟);加入银染液(0.1%硝酸银+0.01%甲醛)染色20分钟;再用Milli-Q水冲洗2次(每次1分钟);最后用显影液(0.04%甲醛+2%碳酸钠)显影,直至条带出现,用终止液(5%冰醋酸)终止反应。
染色后的凝胶需立即成像:使用凝胶成像系统(白光透射模式)拍摄高分辨率图像(至少300dpi),调整曝光时间与对比度(避免过曝或欠曝),并保留预染分子量标准的清晰影像,确保条带分子量测量的准确性。
结果分析与报告输出
结果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分子量鉴定,通过预染分子量标准的条带位置,使用ImageJ等凝胶成像软件测量目标条带的迁移距离,结合标准曲线(log(MW)=a-b×迁移率,a、b为标准曲线参数)计算目标蛋白的分子量;二是半定量分析(若需),通过软件计算条带的积分光密度(IOD),并结合内参蛋白(如GAPDH)校正上样量误差,比较不同样本的蛋白表达量差异。
报告内容需详细完整:包括样本基本信息(编号、来源、保存条件)、实验参数(凝胶浓度、上样量、电泳电压/时间、染色方法)、原始凝胶图像(带样本编号与分子量标准)、分子量对照表(目标条带的迁移距离与计算的分子量)、结果描述(条带的数量、位置、清晰度,是否存在降解或杂带)。若样本存在异常(如条带模糊、降解),需在报告中注明可能的原因(如样本反复冻融、蛋白酶抑制剂失效)。
报告需同时提供原始数据(如蛋白浓度测定结果、电泳参数记录)与图像文件(JPG或TIFF格式),方便科研人员后续分析(如质谱鉴定前的条带切割)。分析过程中需注意,每批实验需同时运行分子量标准,确保条带分子量结果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