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检测

了解最新蛋白质分离鉴定行业动态

蛋白质分离鉴定相关服务热线:

大鼠血清高丰度蛋白质去除后分离鉴定的检测服务

生物检测
2025-10-21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大鼠作为常用模式生物,其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疾病机制、药物开发等领域意义重大。但血清中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高丰度蛋白质占比超90%,严重掩盖低丰度功能蛋白(如细胞因子、激酶)的信号,影响后续分析准确性。大鼠血清高丰度蛋白质去除后分离鉴定的检测服务,通过针对性技术手段解决这一痛点,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精准的蛋白质组数据支撑。

高丰度蛋白质去除的核心技术原理

大鼠血清中高丰度蛋白质(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约占总蛋白的90%以上,是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主要干扰源。检测服务中,高丰度蛋白去除的核心技术基于“特异性识别”或“物理化学性质差异”两大原理。其中,免疫亲和层析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将针对白蛋白、IgG的特异性抗体偶联到层析柱上,当血清样本流经柱子时,目标高丰度蛋白与抗体结合被滞留,低丰度蛋白则随流动相流出,该方法的特异性高达95%以上,且对低丰度蛋白的损失较小。

硫酸铵沉淀法则利用蛋白质在不同盐浓度下溶解度的差异:向血清中逐步加入硫酸铵至饱和度为40%~50%时,白蛋白、IgG等疏水性较低的高丰度蛋白会沉淀析出,而低丰度的功能性蛋白(如细胞因子)仍保持溶解状态。这种方法成本低廉、处理量大,但分辨率有限,需结合后续纯化步骤优化。

分子排阻色谱(凝胶过滤)基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实现分离:高丰度的白蛋白(分子量约66kDa)、IgG(约150kDa)会先于低丰度的小分子蛋白(如分子量<30kDa的细胞因子)流出柱子,从而实现分离。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温和,不会破坏蛋白的结构,但处理量较小,更适合少量样本的精细化处理。

服务提供商通常会根据客户的样本量、目标蛋白类型及实验需求,选择单一或组合技术——例如,对于需要保留完整蛋白活性的样本,优先选择免疫亲和层析;对于大样本量的筛选实验,则结合硫酸铵沉淀与分子排阻色谱,平衡效率与成本。

去除效果的验证策略

高丰度蛋白去除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分离鉴定的准确性,因此服务中需通过多维度验证确保结果可靠。首先是蛋白浓度定量:采用Bradford法或BCA法测定去除前后的总蛋白浓度,若去除率达到80%以上(即总蛋白浓度下降至原浓度的20%以下),则满足基本要求。

SDS-PAGE电泳是直观的验证手段:通过对比去除前后的电泳条带,高丰度蛋白对应的条带(如白蛋白的66kDa条带、IgG的50kDa(重链)和25kDa(轻链)条带)应明显减弱或消失,而低丰度蛋白的条带(如10~30kDa的区域)则更加清晰。

Western Blot可实现靶向验证:使用白蛋白、IgG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去除后的样本,若条带灰度值较去除前下降90%以上,则说明残留量极低。对于更精准的定量需求,服务商会采用蛋白质组学标记技术(如iTRAQ或TMT),通过质谱定量比较去除前后高丰度蛋白的相对丰度,确保去除率的准确性。

值得注意的是,验证过程中需避免“过度去除”——即不要为了追求高去除率而损失过多低丰度蛋白。例如,若SDS-PAGE结果显示低丰度区域的条带也明显减少,说明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吸附,需调整层析柱的流速或抗体浓度,优化去除条件。

分离鉴定的技术流程设计

高丰度蛋白去除后的样本,需通过“分离-鉴定”两步流程实现蛋白质组的解析。分离环节的选择取决于样本的复杂性:一维SDS-PAGE适合简单样本(如已富集特定蛋白的样本),通过分子量差异将蛋白分离成条带,再切割条带进行后续鉴定;二维电泳(IEF+SDS-PAGE)则通过等电点(pI)与分子量的双重分离,可将样本中的蛋白分离成数千个点,分辨率更高,适合复杂样本的精细化分析。

液相色谱(LC)是另一种高效的分离手段:反相色谱(RPC)利用蛋白的疏水性差异分离,适合分离极性较低的蛋白;离子交换色谱(IEC)则基于蛋白的电荷差异,适合分离酸性或碱性蛋白。服务中常采用“二维液相色谱”(如RPC与IEC结合),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例如,先通过IEC将蛋白按电荷分组,再用RPC分离每组内的蛋白,可显著降低样本复杂度。

鉴定环节的核心技术是质谱:MALDI-TOF/TOF质谱适合简单样本的快速鉴定,通过检测肽段的质荷比(m/z),与Uniprot大鼠数据库匹配,可在30分钟内得到蛋白列表;L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则适合复杂样本的深度鉴定,通过将液相色谱分离的肽段直接导入质谱,进行二级碎片离子分析,鉴定的蛋白数量可达数千种,且对低丰度蛋白的检出率更高。

流程设计中需注重“匹配性”:例如,对于去除高丰度后的血清样本(复杂度仍较高),服务商会选择“二维电泳+LC-MS/MS”的组合——二维电泳将蛋白分离成离散的点,减少质谱分析的干扰;LC-MS/MS则对每个点进行深度鉴定,确保低丰度蛋白的检出。而对于已富集的低丰度蛋白样本(如免疫沉淀后的样本),则直接采用MALDI-TOF/TOF质谱,提高检测效率。

样本处理的关键注意事项

样本的采集与前处理是结果可靠的基础,服务中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首先是血清采集:大鼠需禁食12小时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避免静脉取血导致的溶血),血液凝固后(室温放置30分钟),以12000g、4℃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避免细胞碎片混入。

抗凝剂的选择需谨慎:若后续实验需要检测磷酸化蛋白,应避免使用肝素(肝素会抑制磷酸酶活性),优先选择EDTA;若需要保留蛋白的生物活性,则选择citrate抗凝剂。血清采集后需立即分装(每管100~200μL),-8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反复冻融会导致蛋白变性,影响去除效果)。

样本前处理环节:首先通过0.22μm滤膜过滤,去除血清中的颗粒物(如细胞碎片、纤维蛋白凝块);然后进行蛋白定量(Bradford法),确保每个样本的蛋白浓度在1~10mg/mL之间(浓度过低会影响去除效率,过高则易导致柱堵塞)。

去除高丰度后的样本处理:需通过超滤管(分子量截留3kDa或10kDa)浓缩,将样本体积从1mL浓缩至100μL,提高低丰度蛋白的浓度;随后用PD-10脱盐柱去除样本中的盐离子(如硫酸铵沉淀后的铵离子),避免盐离子对质谱离子源的污染。若样本中存在脂类物质,还需用氯仿-甲醇法去除脂类,确保后续分离的顺畅。

值得强调的是,溶血样本会严重影响结果——血红蛋白(分子量约16kDa)是一种高丰度蛋白,若血清中存在溶血,血红蛋白会替代白蛋白成为新的干扰源,导致低丰度蛋白无法检出。因此,服务中会先对样本进行外观检查,若血清呈红色(溶血)或浑浊(细菌污染),则会建议客户重新提供样本。

低丰度蛋白质的富集技巧

即使去除了高丰度蛋白,低丰度的功能性蛋白(如细胞因子、激酶、生物标志物)的浓度仍可能低于质谱的检测限(约1ng/mL),因此服务中需通过富集技术提高其浓度。免疫沉淀(IP)是针对性最强的方法——使用针对目标低丰度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样本中的蛋白结合后,通过Protein A/G磁珠捕获抗体-蛋白复合物,从而富集目标蛋白。例如,研究大鼠血清中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分子量约180kDa,丰度极低),可使用IRS-1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富集后再进行质谱鉴定。

金属螯合色谱(IMAC)主要用于富集磷酸化蛋白:通过将镍、铜等金属离子偶联到层析柱上,与磷酸化蛋白的磷酸基团结合,从而实现富集。该方法的富集效率可达100倍以上,适合研究药物作用后的磷酸化信号通路。

凝集素亲和色谱则用于富集糖蛋白:不同的凝集素(如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可识别不同的糖链结构(如甘露糖、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与糖蛋白的糖链结合,富集目标糖蛋白。例如,肿瘤相关的糖蛋白(如CA125)可通过麦胚凝集素柱富集,提高鉴定率。

服务中,富集策略需与客户的研究目标紧密结合——例如,若客户旨在发现糖尿病模型中的生物标志物,服务商会先去除高丰度蛋白,再用IMAC富集磷酸化蛋白,最后通过LC-MS/MS鉴定,聚焦于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若客户研究的是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则采用免疫沉淀富集细胞因子(如IL-6、TNF-α),确保目标蛋白的检出。

数据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

检测服务的核心是“数据可靠”,因此需建立全流程的质量控制(QC)体系。首先是样本QC:服务商会对每批样本进行外观检查(无溶血、浑浊)、蛋白浓度测定(RSD<10%,即同批样本的蛋白浓度差异小于10%)、完整性检测(SDS-PAGE条带无降解,即没有出现大量小分子碎片条带)。

去除效果QC:除了前文提到的浓度定量、SDS-PAGE、Western Blot验证外,还需通过蛋白质组学定量(如Label-free定量)计算高丰度蛋白的残留率——要求白蛋白、IgG的残留率均<10%,转铁蛋白的残留率<15%,确保低丰度蛋白的信号不被掩盖。

分离鉴定QC:质谱检测的关键指标包括:肽段匹配率(>95%,即质谱检测到的肽段中,95%以上能与数据库中的蛋白匹配)、蛋白质鉴定的假阳性率(FDR<1%,即鉴定到的蛋白中,假阳性结果不足1%)、每个蛋白质的独特肽段数(≥2个,即每个鉴定到的蛋白至少有2个不同的肽段支撑)。

数据报告QC:服务商会提供标准化的报告,内容包括:样本信息(编号、采集时间、处理方法)、去除效果数据(浓度变化、SDS-PAGE图、Western Blot结果)、分离鉴定结果(鉴定到的蛋白列表,包括Uniprot accession号、蛋白名称、分子量、等电点、肽段数、相对丰度)、生物信息学分析(GO功能注释——分为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KEGG通路分析——标注蛋白参与的信号通路,如胰岛素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服务的应用场景举例

大鼠血清高丰度蛋白去除后的分离鉴定服务,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例如,在糖尿病模型研究中,科研人员给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采集血清后,通过服务去除白蛋白、IgG等高丰度蛋白,再用IMAC富集磷酸化蛋白,最后通过LC-MS/MS鉴定到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直接支撑了“STZ通过抑制IRS-1磷酸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假设。

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某团队研究中药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治疗作用,采集给药前后的血清样本,通过服务去除高丰度蛋白后,发现给药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分子量约80kDa)的丰度显著升高——进一步验证表明,ACE2可降解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从而降低血压,该结果为中药提取物的作用靶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在生物标志物发现中,某肿瘤研究团队建立了大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采集转移组与对照组的血清样本,通过服务去除高丰度蛋白后,筛选到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分子量约92kDa)的丰度在转移组中升高了5倍——后续的临床样本验证表明,MMP-9是乳腺癌肺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

有蛋白质分离鉴定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