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洗衣机第三方温升与过载测试的第三方检测注意事项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家用洗衣机作为家庭必备电器,其运行安全直接关联用户人身与财产安全,而温升与过载测试是评估电机、线路等核心部件耐热性及抗过载能力的关键项目。第三方检测作为独立、公正的验证环节,需严格把控各环节细节,才能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本文围绕家用洗衣机第三方温升与过载测试的实操注意事项展开,为检测机构提供严谨的执行指引。
测试标准的明确与一致性执行
第三方检测需优先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如GB 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与GB 4706.24-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洗衣机的特殊要求》,或对应的国际标准IEC 60335-1、IEC 60335-2-7。需严格区分标准中的强制条款与推荐条款,例如温升测试中“电机绕组温升限值为75K(Class B绝缘)”“塑料部件表面温升不超过40K”等为强制要求,不得随意调整。
需明确过载测试的具体参数:若按输入功率计算,过载负载应为1.15倍额定输入功率;若按电流计算,则为1.2倍额定电流,需根据洗衣机的额定参数选择对应方式。同时需关注标准中的例外情况,如带有“软启动”功能的洗衣机,其过载测试的起始时间需从启动完成后开始,避免误判启动阶段的电流波动。
测试前需核对标准版本,避免使用过期标准(如GB 4706.24-1998已被2008版取代)。若客户要求采用非标准方法,需在报告中明确说明,并评估其合理性,确保结果的可比性。
被测样品的制备与状态确认
被测样品需为企业量产的合格产品,需附带出厂检验报告,禁止使用工程样机或修改过的样品。样品需按说明书完整组装,包括安装洗衣桶、连接进排水管、固定控制面板,确保结构与实际使用一致。
样品需经过预处理:在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的环境中放置至少4小时,使样品温度与环境平衡。预处理后需检查样品外观:电源线无破损、电机外壳无变形、塑料部件无裂纹,若有损坏需更换同型号合格样品。
需记录样品的关键信息:型号、额定电压(如220V)、额定功率(如500W)、额定洗衣量(如8kg)、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确保样品可溯源。若样品为多功能洗衣机(如洗烘一体机),需明确测试的功能模式(如仅洗衣模式)。
测试环境条件的精准控制
环境温度需控制在15℃~35℃,相对湿度45%~75%,风速≤0.5m/s,符合GB 4706.1对“正常工作条件”的要求。测试场地需远离热源(如暖气、烤箱)与冷源(如空调出风口直吹),避免局部温度波动。
使用经校准的温湿度计(精度±0.5℃、±2%RH)实时监测环境条件,每30分钟记录一次。若环境温度超出范围(如突然升至38℃),需暂停测试,待环境恢复至合规范围后重新开始,此前的数据无效。
测试台面需为非导热材料(如木质或塑料),避免台面导热影响样品散热。样品与周围物体的距离需≥50cm,确保空气流通均匀,避免形成局部热风循环。
测试仪器的校准与正确操作
所有测试仪器需经计量机构校准,且在校准有效期内(通常为1年)。例如:热电偶温度计需校准温度测量范围(0℃~200℃),误差≤±1℃;功率计需校准电压、电流、功率测量精度,误差≤±0.5%;电流表需校准量程(0~10A),误差≤±0.2%。
热电偶的选择需匹配被测部位:电机绕组用K型细热电偶(直径≤0.5mm),避免影响绕组散热;表面温度测量用扁平热电偶,并用导热胶(如硅酮导热胶)固定,确保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接触面积≥10mm×10mm)。
操作仪器时需遵循说明书:功率计需预热30分钟后再测量,避免开机初期的读数波动;热电偶连接需牢固,避免接触不良导致温度显示跳变。测试前需用标准热源(如恒温油槽)验证热电偶的准确性,确保测量可靠。
负载条件的真实模拟与设定
温升测试的负载需符合说明书中的“额定洗衣量”,例如8kg洗衣机需装入8kg纯棉布块(每块布尺寸约30cm×30cm),布块需充分浸湿(含水分约50%,即每kg干布加0.5kg水),模拟实际洗衣时的湿负载。负载需均匀放入洗衣桶,避免堆积在一侧导致不平衡。
过载测试的负载需按标准设定:若洗衣机为“电动型”(以电机为主要动力),过载负载为1.15倍额定输入功率;若为“电热型”(如洗烘一体机的加热功能),则为1.2倍额定电流。需用功率计实时监测输入功率,调整负载至目标值,确保误差≤±2%。
禁止用非标准负载(如化纤布、金属块)代替纯棉布,因化纤布吸水性差、阻力小,会导致电机负载过轻,温升偏低;金属块则可能损坏洗衣桶,影响测试安全性。
温升测试中的温度监测要点
监测部位需覆盖标准要求的关键区域:
1、电机绕组:将热电偶嵌入绕组最热点(通常为绕组端部),用绝缘胶带固定,避免与电机外壳接触;
2、接线端子:包括电源线与洗衣机的连接端子(如C13插座)、内部线路的接线排(如电机与控制器的连接端子);
3、塑料部件表面:测量控制面板的易接触部位(如按钮周围)、电机外壳的塑料部分(如散热孔附近)。
温度需监测至“稳定状态”:连续30分钟内温度变化≤1℃,此时记录的温度为最终温度。温升计算方式为“温升=被测部位温度-环境温度”,例如电机绕组温度为100℃,环境温度为25℃,则温升为75K,需与标准限值(如Class B绝缘绕组限值75K)对比。
电机绕组若采用“电阻法”测量(适用于无法嵌入热电偶的情况),需在测试前(冷态)测量绕组电阻R1(环境温度t1),测试后(热态)立即测量R2,用公式计算温升:t2 = t1 + (R2/R1 - 1)/α,其中α为铜的温度系数(0.00428/℃)。需确保测试前后电阻测量的准确性,避免绕组冷却导致误差。
过载测试的安全防护与过程监控
测试前需检查样品的保护装置:热断路器(电机内置)、熔断器(电源线路)是否正常,用万用表测试其通断性。若保护装置失效,需更换同型号装置后再测试。
测试过程中需全程值守,监控样品状态:是否有烟雾、焦味、外壳变形、电源线发烫。若发现异常,立即按下紧急停止按钮,切断电源,并用灭火器(ABC干粉型)准备灭火(需远离水,避免触电)。
过载测试的持续时间:若保护装置在1小时内动作(如热断路器断开),则记录动作时间;若1小时内未动作,需停止测试,检查样品是否损坏。测试后需拆解样品,检查电机绕组是否烧毁、线路是否短路、塑料部件是否熔融,记录损坏情况。
测试数据的记录与可溯源性
测试过程需实时记录:环境温湿度(每30分钟一次)、样品运行时间(从启动到稳定的时长)、各部位温度(每分钟记录一次,直至稳定)、负载量(布块重量、含水分量)、仪器读数(功率、电流)。记录需用签字笔填写在专用表格上,禁止涂改,若需修改需划改并签名。
数据需录入电子系统(如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存储为不可修改的格式(如PDF),保存期限≥5年。电子记录需包含操作人员、审核人员的签名,确保责任可追溯。
报告中的数据需与原始记录一致,例如“电机绕组温升75K”需对应原始记录中的“绕组温度100℃、环境温度25℃”,禁止编造或篡改数据。若客户要求提供原始记录,需及时提供,确保透明度。
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常见异常及处理:
1、环境异常:若测试中环境温度突然降至10℃,需暂停测试,待环境回升至15℃以上后重新开始,此前的温度数据无效;
2、仪器异常:若功率计显示“Err”(错误),需更换校准合格的功率计,重新测量负载功率;
3、样品异常:若洗衣机运行中出现“异响”,需停止测试,检查电机轴承是否损坏,更换样品后重新测试;
4、数据异常:若某部位温升远超标准(如塑料部件温升50K,标准限值40K),需重复测试2次,若结果一致,则判定样品不合格。
异常情况需详细记录:发生时间(如2024年5月10日14:30)、现象(如环境温度降至12℃)、处理方式(暂停测试,15:00环境恢复后重新开始)、结果(重新测试后数据合规)。记录需附在测试报告中,说明异常对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