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检测

了解最新性能与可靠性测试行业动态

性能与可靠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扫地机器人性能与可靠性测试第三方检测尘盒容量测试方法

消费品检测
2025-10-26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尘盒容量是扫地机器人存储垃圾的核心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单次清洁时长与用户体验。第三方检测作为客观评估的关键环节,需通过标准化方法验证尘盒实际有效容量,避免厂商标称值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本文将从样品准备、环境控制到结果计算,详细拆解扫地机器人尘盒容量第三方检测的专业流程。

测试样品的准备与预处理

第三方检测的样品需为量产机型配套的全新尘盒,无使用痕迹或损坏。首先检查外观:确认尘盒无裂纹、变形,卡扣与密封胶圈完整——若有破损,会导致填充时粉尘泄漏,影响测试准确性。其次清除内部异物:取出出厂时的防尘纸、干燥剂,用无尘布擦拭尘盒内壁,确保无残留碎屑。

若尘盒带有可拆卸滤网或滤芯,需确认这些部件为原厂标配且安装到位——它们占据的空间属于无效容量,需后续扣除。最后进行干燥处理:将尘盒置于50℃±5℃干燥箱中干燥2小时,或自然晾干至恒重,避免表面水分影响重量法测试的精度。

测试环境的标准化要求

测试需在标准环境中进行: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该条件下粉尘的堆积密度稳定,可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粉尘结块、湿度大导致粉尘吸潮增重的问题。环境需清洁,桌面用无尘布擦拭,防止悬浮灰尘落入尘盒;桌面需水平,误差不超过0.5°,避免填充时尘盒倾斜。

称重设备(电子天平)需提前校准:用标准砝码校准至精度±0.1g,确保重量测量准确。若天平精度不足,会导致重量法结果偏差过大,影响最终结论。

填充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填充材料需模拟家庭常见垃圾,通常采用标准试验粉尘,如ISO 12103-1的A2级超细粉尘(粒度0.1-100μm)或GB/T 14710规定的家用吸尘器试验粉尘。这些粉尘的粒度分布、堆积密度均有明确标准,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粉尘需预处理:置于干燥箱中干燥4小时,确保含水率≤0.5%;过100目筛去除大颗粒,保证均匀性。若粉尘受潮结块,需用研钵研磨后过筛,避免填充时形成空洞。

尘盒填充的操作规范

填充采用“重量法为主、体积法辅助”的方式。首先称空尘盒重量(W0),精确到0.1g;然后将尘盒放在水平桌面,用勺子缓慢倒入粉尘,每倒5g左右轻敲侧壁3次(力度不移动尘盒),让粉尘均匀分布,避免空洞。

当粉尘接近尘盒“MAX”线(或上边缘)时,减慢倒入速度,用塑料直尺刮平粉尘表面,使其与填充线齐平——不可超出或低于。此时称总重量(W1),精确到0.1g。

需严格遵守“不压实”原则:填充时不可用工具压粉尘,否则会增大堆积密度,导致容量虚高,不符合实际使用场景。若粉尘飞扬,需在通风柜中操作,避免污染环境。

有效容量的计算与修正

有效容量是尘盒能容纳的标准粉尘最大有效体积,计算步骤如下:首先算粉尘重量ΔW=W1-W0(g);再用粉尘堆积密度(ρ,如A2级粉尘约1.2g/cm³)计算有效体积V=ΔW/ρ(cm³)。

若尘盒内有滤网等结构,需用排水法测其体积(将部件放入装满水的量筒,排出水的体积即为部件体积),并从总有效体积中扣除。例如,滤网体积10cm³,总有效体积100cm³,则实际有效容量为90cm³。

重复性与稳定性验证

为确保结果可靠,需对同一尘盒做3次重复性测试。每次测试前倒空粉尘、重新干燥,按流程操作。3次结果的相对偏差需≤5%(相对偏差=(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00%)。

若偏差超过5%,需排查原因:可能是填充时敲击力度不一致、粉尘堆积密度变化,或尘盒变形。此时需重新校准天平、更换粉尘,或检查尘盒是否破损——若尘盒变形,需更换样品重测。

异常情况的处理

若填充时粉尘从尘盒缝隙泄漏,说明密封不良,测试无效,需更换样品;若尘盒因填充压力变形,说明材质不合格,终止测试并记录;若测试结果与标称值偏差超过10%,需重新测试,确认是否操作有误或厂商标称虚高。

需注意,厂商标称的“容量”通常指有效容量,测试时需确认标称值对应的是重量还是体积,再进行对应计算与对比。

有性能与可靠性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