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行业动态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低温循环测试在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中的标准方法

能源检测
2025-10-15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容量衰减、内阻升高、循环寿命缩短等问题,直接影响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可靠性。低温循环测试作为评估电池低温性能的核心手段,需遵循严格的标准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本文将围绕低温循环测试的标准流程与关键要点展开,梳理从准备到执行的全环节要求。

测试前的样品准备要求

低温循环测试的准确性首先依赖于样品的一致性与初始状态的明确。需选取同一批次、规格参数(容量、电压、材料体系)完全一致的锂离子电池作为测试样品,避免因个体差异引入误差。

样品需进行初始 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校准,通常按标准要求将电池充至满电状态(如遵循 GB/T 31485 中“恒流恒压充电至截止电压”的方法),或根据测试目标调整至特定 SOC(如50%或80%),校准过程需记录充电电流、时间与截止电压等参数。

此外,需完成初始性能基线测试:通过常温下的容量测试(恒流放电至截止电压)获取初始放电容量;使用交流内阻测试仪或直流内阻测试法测量初始内阻;记录初始开路电压(OCV)。这些基线数据将作为后续循环过程中性能变化的对比基准。

测试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低温循环测试依赖的设备包括环境试验箱、充放电测试仪、内阻测试仪、热电偶等,需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精度。环境试验箱的温度校准需每季度进行一次,使用标准温度计(精度±0.1℃)测量箱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偏差超过±1℃需调整设备;充放电测试仪的电流与电压校准需每半年进行一次,校准依据 GB/T 17988 中的要求,电流误差需≤±1%,电压误差需≤±0.5%。

充放电测试仪在测试前需进行空载验证:将测试仪的正负极输出端短路,检查电流显示是否为0;连接标准电阻(如10Ω),测试电流与电压的乘积是否等于标准电阻的功率(误差≤±2%)。内阻测试仪需每月使用标准电阻(如10mΩ、100mΩ)校准,测量误差需≤±2%。

低温环境条件的标准控制

低温循环测试的环境温度需严格遵循测试标准或客户要求,常见测试温度包括-10℃、-20℃、-30℃(如 ISO 12405-4 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的低温测试要求),温度设定值需精确至±1℃。

试验箱的温度均匀性是关键指标,要求箱内测试区域的温度差异不超过±2℃(参考 GB/T 2423.1 中的环境试验设备要求),避免因局部温度波动导致样品性能测试偏差。

样品进入试验箱后,需进行温度预处理:将电池静置至其内部温度与试验箱环境温度一致(可通过热电偶监测电池表面温度,当连续30分钟温度变化≤0.5℃时视为稳定),预处理时间通常为2-4小时,具体需根据电池尺寸与热容量调整。

循环流程的标准设计要点

低温循环的充放电制度需符合行业标准,通常采用“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恒流放电”的组合模式。充电阶段:首先以指定电流(如0.5C)恒流充电至电池截止电压(如三元锂电池为4.2V),随后转为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以下停止;放电阶段:以相同或不同电流(如0.5C)恒流放电至放电截止电压(如2.75V)。

低温环境下的充电电流需严格限制,因低温会降低锂离子的扩散速率,过大电流易导致负极析锂,影响电池寿命与安全。根据 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低温(-20℃)充电时电流不应超过0.2C,以避免析锂风险。

循环次数需根据测试目标确定,常规可靠性测试通常设定为50次或100次循环(如 IEC 62660-2 中针对动力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要求),循环过程中需保持充放电制度的一致性,不得随意调整电流或电压参数。

循环过程中的性能参数监测

低温循环测试中需实时监测电池的关键性能参数,以追踪性能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监测内容包括:充放电电压(需记录充电截止电压、放电终止电压及过程中的电压波动)、充放电电流(确保电流稳定在设定值的±5%范围内)、电池表面温度(通过粘贴在电池中部的热电偶监测,温度超过常温20℃以上需停止测试排查原因)。

每完成10次循环后,需进行一次容量校准测试:将电池移至常温环境(25℃±2℃)静置2小时,然后按初始容量测试方法进行恒流充放电,记录当前容量并计算容量保持率(当前容量/初始容量×100%)。

内阻监测需每20次循环进行一次,使用交流内阻测试仪(频率1kHz)测量电池内阻,记录内阻增长率(当前内阻/初始内阻×100%)。监测过程中若发现容量保持率低于80%(或客户指定阈值)、内阻增长率超过50%,需停止该样品的测试并标记为失效。

数据处理与结果有效性判定

测试完成后的数据处理需遵循“原始数据可追溯、计算方法统一”的原则。原始数据需包括:样品编号、试验日期、环境温度、充放电电流/电压曲线、每循环的容量与内阻数据、异常事件记录(如电压突变、温度超标)。

结果计算需采用标准公式:容量保持率=(第n次循环后的常温容量/初始常温容量)×100%;内阻增长率=(第n次循环后的内阻/初始内阻)×100%。计算过程中需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确保精度。

结果有效性需通过重复性验证:同一批次样品的测试结果标准差需≤5%(参考 GB/T 6379.2 中的测量方法重复性要求),若某一样品的结果与平均值偏差超过2倍标准差,需剔除该数据并重新测试。

此外,若循环过程中出现电池鼓包、漏液、电压超出规定范围等异常,对应的测试数据需标记为无效。

测试后的样品状态检查

低温循环测试结束后,需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观察电池外壳是否有鼓包、变形、漏液或裂纹,正极极耳是否氧化,负极极耳是否锈蚀。外观异常的样品需单独记录,作为后续失效分析的依据。

对于失效样品(如容量保持率低于80%或内阻大幅上升的样品),需进行解剖分析:在惰性气体环境(如氩气手套箱)中拆解电池,观察负极表面是否有析锂(金属锂沉积)、隔膜是否有刺穿或收缩、正极材料是否有粉化等现象,这些信息可辅助判断低温循环下电池性能衰减的原因(如析锂导致的容量损失、隔膜失效导致的内阻上升)。

有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