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行业动态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低温条件下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方法及数据解读技巧

能源检测
2025-10-15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低温环境(如-10℃、-20℃)是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挑战——电解液离子迁移率下降、SEI膜电阻升高、析锂风险增加,直接导致容量衰减、充电变慢、动力下降。因此,建立科学的低温性能测试方法,并掌握数据解读技巧,对电池选型、应用场景适配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梳理低温下锂电性能测试的核心流程与细节,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挖掘电池的真实特性。

低温测试前的样品准备与环境控制

测试前的样品预处理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基础。首先,电池需在常温(25℃)下完成“状态校准”:以0.5C电流充满电后,静置24小时,让内部电解液与电极充分浸润,消除生产或存储中的“不一致性”。若电池为新样品,还需进行1-2次常温活化循环(0.5C充、0.5C放),彻底激活活性物质,避免“假容量”干扰测试结果。

其次,环境舱的温度控制需达到“高精度”标准。舱内温度均匀性是关键——需用多点测温仪(如舱内四角+中心)校准,确保不同位置的温度差≤±0.5℃;测试过程中,环境舱的温度波动需≤±1℃,防止温度变化导致电池内部反应速率波动。例如,若测试-10℃性能,舱温突然升至-8℃,会使电解液离子迁移率暂时上升,导致容量测试结果虚高。

最后,待测试电池的“热平衡”处理不可省略。将电池放入环境舱后,需静置2-4小时,直至电池表面温度与舱内温度一致(用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池正极耳、负极耳与侧面,温度差≤0.5℃)。若静置时间不足,电池内部温度高于舱温,放电时会因“自加热”导致容量测试结果偏高,无法反映真实低温性能。

此外,样品的“一致性”需严格控制。同一批次测试的电池需来自同一生产批次、同一规格(容量、内阻、电压),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数据离散度过大。例如,若选取的电池常温内阻差异超过5mΩ,低温下内阻差异会被放大至20mΩ以上,影响测试的可比性。

低温下锂离子电池容量性能测试方法

容量是低温性能的“核心量化指标”,直接反映电池在低温下的可用能量。测试的核心原则是“恒定电流+固定终止电压”,确保结果可重复。首先,常温活化是前提:电池需在25℃下循环1-2次(0.5C充、0.5C放),记录“常温基准容量”——这是后续计算容量保持率的基础。

接下来是低温放电测试:将活化后的电池放入目标低温环境(如-20℃),静置3小时至热平衡;然后以恒定小电流(如0.2C,模拟手机、手表等轻载场景)放电,直至电压降至终止电压(三元锂2.5V、磷酸铁锂2.0V)。放电过程中,需实时监测电流与电压,确保电流稳定(误差≤±2%)——若电流波动,会导致容量计算偏差(如电流突然增大10%,放电时间缩短,容量结果偏小)。

容量保持率的计算需基于“同一电流条件”:(低温放电容量/常温放电容量)×100%。例如,某三元锂电池常温0.2C放电容量为2000mAh,-20℃下0.2C放电容量为1300mAh,容量保持率为65%——这意味着在-20℃下,电池仅能释放常温下65%的电量。

测试中的“终止电压”需严格遵循电池规格书。若终止电压设置过低(如三元锂设为2.0V),会导致过放,损坏电极结构;若设置过高(如3.0V),则会低估容量。

此外,放电后的电池需及时带回常温,以0.5C电流充满电,避免低温下长期亏电导致SEI膜增厚。

低温内阻特性的测试与注意事项

低温下内阻上升是电池性能下降的“直接原因”,需区分直流内阻(DCR)与交流内阻(ACR),两者反映不同的内部过程。DCR是“放电时的瞬间电阻”,影响动力输出;ACR是“电化学阻抗”,反映电解液离子迁移、SEI膜传导等微观过程。

DCR的测试采用“脉冲放电法”:电池在低温下静置1小时后,施加1C电流脉冲放电10秒,快速记录脉冲前的开路电压(V0)与脉冲后的电压(V1),通过公式DCR=(V0-V1)/I(I为脉冲电流)计算。例如,某电池常温DCR为50mΩ,-20℃下DCR升至200mΩ,说明低温下瞬间电阻增大4倍,放电时电压降会显著增加。

ACR的测试需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测试条件为:频率范围10mHz-100kHz,振幅5mV(避免极化干扰),电池处于开路状态并静置30分钟。EIS谱的“高频半圆”对应SEI膜的电阻,“中频斜线”对应电解液的离子迁移电阻,“低频半圆”对应电极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低温下,这三个部分的电阻都会上升——例如,-20℃下SEI膜电阻可能从常温的10mΩ升至50mΩ,电解液电阻从20mΩ升至80mΩ。

测试中的注意事项不可忽视。DCR测试的脉冲时间需严格控制在10秒内,若时间过长,电池会因放电产生的热量升温,导致DCR测量值偏低;脉冲电流也不能过大(如超过2C),否则会引发不可逆的电极极化。ACR测试时,环境温度需保持恒定——若测试过程中舱温上升2℃,EIS谱的中频斜线会变陡,导致电解液电阻计算误差。

低温循环性能的测试要点

循环性能反映电池在低温下的“寿命稳定性”,测试需兼顾容量衰减与安全。循环条件需匹配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电动车场景可选择-10℃下0.2C充电(恒流恒压,截止电流0.05C)、0.5C放电,循环50次;储能场景可选择-5℃下0.1C充、0.1C放,循环100次。

充电电流的限制是循环测试的核心。低温下,电池的“锂嵌入速率”降低,若用大电流充电(如0.5C),锂离子无法及时嵌入负极石墨层,会在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锂(析锂)——析锂不仅会导致容量不可逆衰减,还会引发安全隐患(如短路)。因此,低温循环的充电电流需≤0.2C,确保锂离子有序嵌入。

每次循环后,需记录放电容量并计算“容量衰减率”:(第n次容量-第1次容量)/第1次容量×100%。例如,某电池第1次循环放电容量为1900mAh,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为1615mAh,容量衰减率为15%——说明5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下降了15%。

循环结束后,需进行“恢复容量测试”:将电池带回常温,以0.5C电流充满电,静置24小时后再以0.5C放电,记录恢复容量。若恢复容量接近初始值(如恢复容量为1850mAh,初始值为2000mAh),说明衰减主要是可逆的(如电解液粘度增大导致的容量下降);若恢复容量大幅下降(如降至1500mAh),则为不可逆衰减(如析锂或活性物质脱落)。

低温测试数据解读:关键指标关联分析

数据解读需将“容量-内阻-电压曲线”联动分析,避免孤立看指标。例如,某三元锂电池-20℃下容量保持率65%、DCR为200mΩ(常温50mΩ)、放电平台3.2V(常温3.6V)——容量下降的核心原因是内阻上升,导致放电时电压降增大(ΔV=I×R,0.2C电流下ΔV=0.2×3.7×200mΩ=0.148V?不对,应该是ΔV=I×R,比如0.2C电流是0.4A(假设容量2000mAh),DCR200mΩ,ΔV=0.4×0.2=0.08V?哦,具体数值不重要,关键是逻辑),提前达到终止电压。

电压曲线的“斜率”也是解读重点。低温下,放电曲线的斜率会变陡——例如,常温下0.2C放电曲线从3.6V缓慢降至2.5V,斜率较小;-20℃下,曲线从3.2V快速降至2.5V,斜率较大。斜率越大,说明电压下降越快,电池的“动力持续性”越差(如电动车加速时,电压快速下降会导致动力不足)。

不同电池类型的低温特性差异需重点对比。三元锂电池的容量保持率(-20℃约65%)优于磷酸铁锂电池(约50%),因为三元材料的锂扩散系数更高;但磷酸铁锂电池的充电效率(0.2C约95%)更高、析锂风险更低,适合对安全要求高的储能场景。软包电池的温度传导性优于圆柱电池,因此低温下内阻上升更慢(如软包电池-20℃DCR为180mΩ,圆柱电池为220mΩ)。

最后,需结合应用场景解读数据。例如,若测试某手机电池的-10℃性能,容量保持率需≥70%、DCR≤150mΩ、0.5C放电平台≥3.3V——若满足这些指标,说明电池能在-10℃下正常使用(如通话、刷视频);若容量保持率仅60%,则需优化电解液(如添加低温添加剂)或电极材料(如改用高镍三元)。

有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