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检测皮肤致敏测试数据的记录规范及保存要求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三方检测机构作为皮肤致敏测试的独立第三方,其数据记录与保存是保障测试结果准确性、溯源性及合规性的核心环节。规范的数据管理不仅是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的关键要求,也是支撑化妆品、化学品等产品安全评估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监管部门、客户对测试结果的信任度。
记录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是记录的首要原则,所有数据必须反映测试的实际过程,不得虚构、篡改或隐瞒操作细节。例如,动物皮肤反应的观察结果需如实记录,不能因预期结论而调整评分。
及时性要求记录在操作发生时同步填写,避免事后回忆补记导致的信息偏差。比如接种样品后应立即记录时间、剂量,而非测试结束后统一整理。
完整性意味着记录需涵盖测试的全流程信息,不得遗漏关键环节。例如,环境条件不仅要记录温度、湿度,还需包括异常波动的情况及处理措施。
可追溯性要求记录中的每一项信息都能对应到具体的人员、时间、操作步骤。例如,测试人员需签署姓名及日期,确保出现问题时能追溯到责任主体。
记录的具体内容规范
样品信息需完整记录,包括样品名称、唯一编号、生产批次、委托单位、来源(如化妆品原料、成品)及接收时的状态(如是否密封、是否有变质)。这些信息是确认测试对象的基础,避免样品混淆。
测试方法信息要明确标准依据,包括标准号(如GB/T 16886.10-2017)、版本号及关键参数(如斑贴试验的敷贴时间、激发时间)。若采用非标准方法,需记录方法的验证数据。
环境条件需连续记录,包括测试室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0-25℃)、湿度(40%-60%)、光照强度及通风情况。异常环境条件(如温度超标)需记录处理措施及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评估。
操作过程需详细记录每一步骤,如动物的选择(品系、性别、年龄、体重)、接种剂量(如0.5ml/cm²)、敷贴部位(如背部脱毛区)、观察时间点(如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动物的异常反应(如瘙痒、红斑)。
结果数据需包括原始观察数据(如皮肤红斑/水肿评分)、病理切片的镜下描述(如表皮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统计分析结果(如致敏率、半数致敏剂量)。所有数据需保留有效数字,避免随意修约。
人员信息需记录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及授权签字人的姓名、资质(如是否经过动物实验培训)及签字日期。审核人员需对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确认,授权签字人需对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负责。
记录的填写要求
电子记录需使用实验室受控的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需具备用户身份验证、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填写时需确保字段完整,不得跳过必填项(如样品编号、测试方法),避免出现“未填写”“无”等模糊表述。
手写记录需使用蓝黑墨水或碳素笔,字迹清晰、工整,避免使用铅笔、圆珠笔(易褪色)。如需填写数字,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避免汉字大写(如“一”改为“1”),减少歧义。
所有记录需实时填写,即操作完成后立即记录,不得事后集中补写。例如,观察动物皮肤反应后,应在现场填写评分,而非回到办公室后凭记忆填写,防止信息遗漏或错误。
记录的修改规范
电子记录的修改需通过系统的“修改”功能实现,保留修改前的原始数据及修改痕迹(如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原因),不得直接覆盖或删除原数据。例如,若发现样品编号填写错误,需在系统中发起修改申请,注明错误原因,经审核后生效。
手写记录的修改需采用“划改”方式,用横线划掉错误内容(原内容仍可辨认),在旁边填写正确信息,并标注修改人姓名、修改日期及修改原因。例如,将“温度28℃”划掉,改为“温度23℃”,旁注“修改人:张三,2024-03-15,原记录笔误”。
禁止使用涂改液、刮擦、粘贴等方式修改记录,这些方式会破坏记录的原始性和可追溯性。若错误内容较多,应重新填写新的记录页,注明“此页作废”,并保留原记录页。
保存的媒介与格式要求
电子记录需存储在实验室专用的服务器或加密存储设备中,避免存储在个人电脑或移动硬盘(易丢失、损坏)。格式需选择不可编辑或加密的格式,如PDF(可防止修改)、加密Excel(设置打开密码),避免使用Word(易修改)或TXT(无格式)。
纸质记录需使用耐保存的纸张(如80g以上的A4纸),避免使用热敏纸(易褪色)。记录完成后需装订成册,标注项目编号、记录名称、起止日期及保管人。装订时需使用线装或胶装,避免使用回形针、订书钉(易生锈)。
电子记录需定期转换为长期保存格式,如将Excel转换为PDF/A(适合长期保存的PDF格式),防止因软件版本升级导致无法打开。转换后需验证数据的完整性,确保转换后的内容与原数据一致。
保存的期限要求
遵循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ISO17025: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规定,记录需至少保存6年。这一期限覆盖了实验室复评审、客户追溯及监管检查的需求。
若委托单位有特殊要求(如保存10年),需按客户约定延长保存期限。在签订检测合同时,需明确记录保存期限,避免后续纠纷。
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需经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审核后销毁。销毁前需编制销毁清单,注明记录名称、数量、销毁方式(如碎纸、焚烧)及销毁人。销毁清单需保存至少3年,以备追溯。
访问与使用权限管理
建立权限分级体系,将用户分为管理员、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及客户五类。管理员负责系统维护、权限分配及数据备份;检测人员仅能查看和填写本人负责的记录;审核人员可查看所有记录并进行审核;授权签字人可查看最终结果记录;客户仅能获取与委托项目相关的结果数据,不得查看其他项目的记录。
电子记录的访问需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密码需定期更换(如每3个月),避免使用简单密码(如“123456”)。系统需记录访问日志,包括访问时间、访问人员、访问内容及操作(如查看、修改、下载),便于追溯未授权访问。
纸质记录需存放在带锁的文件柜中,文件柜需放置在安全的房间(如实验室档案室),仅限授权人员(如保管人、质量负责人)查阅。查阅时需登记《记录查阅登记表》,注明查阅人、查阅时间、查阅内容及用途。
备份与灾备要求
电子记录需进行异地备份,采用“两地三中心”模式(如本地数据中心、异地灾备中心、云备份),确保数据不会因本地灾害(如火灾、洪水)丢失。备份频率至少每月一次,备份后需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如检查文件数量、大小)及可恢复性(如恢复部分数据测试)。
纸质记录需留存一份电子扫描件,存储在异地服务器或云存储中。扫描件需与原记录一致,标注“与原件一致”及扫描人、扫描日期。若纸质记录损坏或丢失,可通过扫描件恢复数据。
制定灾备预案,明确在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等情况下的数据恢复流程。例如,若服务器宕机,需启动异地灾备中心的备份数据,确保在24小时内恢复系统运行;若纸质记录被水浸,需立即将记录晾干、修复,或使用扫描件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