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检测

了解最新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行业动态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国内新国标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的更新内容解读

能源检测
2025-11-03
0
奥创检测实验室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请务必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安全要求日益提升。2022年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GB 31241-2022)等新国标,针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进行了系统性更新,更精准匹配实际应用场景。本文聚焦新国标中性能测试的核心变化,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合规解读。

测试项目新增:热扩散与内短路成安全核心

新国标最显著的更新是新增热扩散与内短路测试,直接应对近年来频发的电池火灾事故。

热扩散测试要求电池包(组)在单个电芯热失控时,5分钟内不引发连锁反应,通过加热、穿刺或过充触发热失控,持续监测内部温度、压力及烟雾变化。

内短路测试从“间接检测”转向“强制验证”,用金属丝连接正负极或钉子穿刺模拟隔膜破损,要求电池无明火、无爆炸,温度峰值不超过150℃。

此外,新国标还新增“反向充电”测试(模拟充电桩故障),要求电池反向充电1小时后,容量保持率不低于85%,且无变形、漏液,覆盖极端使用场景。

环境适应性升级:覆盖-40℃至60℃极端场景

针对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地域的性能衰减,新国标大幅扩展环境适应性测试范围。

温度测试从旧标准的-20℃至55℃,延伸至-40℃(北方冬季极端低温)与60℃(夏季车辆暴晒),并增加“温度循环”测试(-40℃与60℃交替循环5次)。

以动力蓄电池为例,-20℃环境下放电容量保持率需≥70%,-40℃下≥50%;

60℃时充电容量保持率≥90%。

这一调整解决了电动汽车在北方冬季续航骤降、南方夏季充电安全的痛点。

安全性强化:过充过放参数更严格

过充测试是电池安全的关键,新国标将过充电压从旧标准的1.2倍标称值提升至1.5倍,充电电流从0.2C升至0.5C。

持续充电2小时后,电池应无明火、无爆炸,结构保持完整。

过放测试则延伸至-2V(以3.7V电芯为例),1小时后容量保持率需≥85%,且无变形、漏液。

新增“机械冲击+振动”联合测试,模拟车辆行驶路况与碰撞场景,确保动态使用中的安全。

容量测试优化:从标称到实际测量

容量是电池的核心指标,新国标通过调整测试方法提升精准性。

旧标准采用“恒流充电至截止电压”,新国标要求“恒流恒压充电”(先恒流充至标称电压,再恒压充至电流<0.05C),确保电池完全充满。

能量密度计算从“标称容量×标称电压”改为“实际放电容量×平均放电电压”,更接近真实使用中的能量输出。

高能量密度电池(如>300Wh/kg的三元锂)还需分开测试重量与体积能量密度,扣除电池壳、连接线等非活性材料,规范评价标准。

倍率性能完善:覆盖多倍率充放电场景

倍率性能反映电池快速充放电能力,新国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要求。

旧标准仅测试1C充放电,新国标扩展至0.5C、1C、2C、5C等多倍率,消费类电池要求2C放电容量保持率≥85%,5C≥70%。

动力蓄电池需满足10C放电(6分钟放完)容量≥60%,且温度不超过80℃,适配电动汽车超充需求。

新增“脉冲倍率”测试,模拟车辆加速场景,10C脉冲10秒后电压需≥80%标称值,保障动态性能。

寿命测试调整:匹配真实使用习惯

旧标准以“完全循环次数”(0%充至100%为一次)计算寿命,不符合用户部分充放电的习惯。

新国标改为“等效循环次数”,即累计充放电容量等于标称容量的次数,更贴近真实使用。

动力蓄电池循环次数从500次提升至1000次,高温45℃环境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需≥75%。

寿命终止条件新增结构损坏(如鼓包、漏液),即使容量未低于80%,也判定失效,强化寿命末期安全。

一致性测试新增:规范批量生产质量

旧标准关注单个电池性能,新国标首次要求批量电池的一致性,解决“木桶效应”问题。

同一批次电芯的容量偏差≤3%,电压偏差≤0.02V,内阻偏差≤5%,从源头上控制批量质量。

测试从批量中抽取10%样本,若标准差超阈值则扩大至20%,仍不满足则判定批次不合格。

电池组还需测试“组内电压均衡性”,充放电时单个电芯电压偏差≤0.05V,确保整体性能稳定。

有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锂离子电池测试相关疑问?

我们的专业团队将为您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您的疑问

电话咨询: